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贵县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贵县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历史沿革?
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的历史沿革:
樟木乡位于贵港城北52公里。乡***设樟木圩。东接东龙镇、山北乡,南与黄练、蒙公乡交界,西北与来宾县接壤,地理位置险要,为大藤峡右臂。明代当地少数民族起义频繁,而樟木谢村位于五山中心,为兵家必争之地,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朝***在谢村(今樟木乡谢村屯)先筑土城,后设五山镇,又称谢村镇,设守备署(位于今樟木乡保上村),境内以谢村为中心,四周设四哨八堡,驻兵防范,后民间起义渐息,天启年间撤销。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五山汛巡检,巡检署位于樟木圩。明清两代,以岜罗山(今山北乡***后山)为原点,设五山里,即山西一里(今樟木乡)、山西二里(解放初期划出,今属来宾市五山镇、小平阳镇)、山东里(今东龙镇)、山北里(今山北乡)、山南里(今蒙公乡)。民国二十二年(1934年)贵县筹办自治,编县属为八区九十乡镇,设樟木区,以清代汛巡检署为区公所,辖樟木、四州、九团、山南、振南、青岭、大村、沙村、五山九乡。1952年至1953年,将五山、青岭、大村分别划归来宾和宾阳,余地设樟木乡,乡***位于樟木街,其后行政区划变化不大。
广西贵港登龙桥的历史?
贵港登龙桥最初是一段土堤,位于东湖和蒙塘交界处,是沟通贵县城内外的要道。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著名的“驴友鼻祖”徐霞客由此经过,然后从东门入贵港城(那时候叫贵县),并在游记中记载:“又一里,过接龙桥,叠石塘中,以通南北,乃堤非桥也,于是居聚连络。”
到了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天下安定,进入封建社会里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一个本地邑绅曾光国倡修崩坏已久的接龙桥,用青白石板块铺就而成,并且在竣工后,由贵县进士李彬撰写《接龙桥记》。碑文里提到接龙桥之名的由来:“接龙桥创自有明,为东南剧路,风水家以为补龙之缺,因名之曰接龙桥云。”
后来,因为附近有学校,加上地处东湖畔,人们为了娃都有个好前程,为本地争光,根据鲤鱼跃龙门之意而改名为登龙桥。
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登龙桥重修;公元1990年,登龙桥又修缮一次,重新在桥头风雨亭里立了石碑。
广西贵港简称?
贵港市又背称为荷城。
贵港,被称为荷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珠江流域干线西江中游,贵港面向粤港澳、背靠大西南、南出北部湾,地处华南、西南及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圈的结合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地级市,截止2022年1月4日贵港总面积10602平方公里,下辖1个市,1个县,3个区。户籍总人口566.80万人(2021年)。
22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岭南三郡,其中桂林郡的郡治就设在贵港。西汉时改为郁林郡,唐朝时改称贵州,明朝时改为贵县。1988年撤县改市并更名为贵港市,1996年升格为地级市。
贵港为什么叫贵港?
贵港名称的由来和含义:
1.自唐朝始,我县名为“贵州”,是贵州郡址所在地。 “贵”字入名的出处是县城北十里有座“宜贵山”(即平天山),此山是广西最大的浔郁平原中雄伟巍峨的山。 到明朝洪武二年,“贵州”降为县,取名“贵县”,经历清、民国,至今一直沿用,“贵”字沿用历史长达一千三百多年。 故此,“贵”字保留入名,有利于保持地名延续性。
2.贵县之贵,以水为贵。 按“五行”说,金木水火土,以水为贵。 西江航道横贯全境。 远在秦汉、三国、隋唐时代,桂中、桂西北及至中原的东出货物,大部分运集贵县(旧时称布山),水运东下梧州和珠江三角洲。 随着贵县水上运输的日益发达,商埠日益兴隆,清末光绪年间曾设贵县海关。 到民国时期,由于宾盘公路的开发,广西中部、北部的东出物资更竞相云集贵县港口码头;广东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的西进货物也沿着西江航道自溯贵县港口转陆运进入桂中、桂西北及至滇黔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贵县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贵县明朝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