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唐朝潼关大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历史唐朝潼关大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潼关之战落洲详解?
潼关之战发生于公元756年,唐朝军队在唐肃宗的统领下与安史叛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唐军展开三路进攻,经过多次血战,最终在落洲战场击败了安史军。这场战争是唐朝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它标志着唐朝在安史之乱中迎来了胜利,有力地保护了唐朝的稳定和发展。
潼关之战可以选几个异族兵种?
潼关之战不能选异族兵种。潼关之战是唐朝与西魏之间的战争,而异族兵种是指非汉族血统的士兵,如突厥、契丹等。由于潼关之战是唐朝与西魏之间的战争,因此不能选择异族兵种。
安史之乱潼关之战主帅?
哥舒翰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在安史之乱中决定大唐王朝命运的关键一战就是潼关之战。此战之前,安史叛军已经被截成三部,互相不能呼应,叛乱有被迅速平定之势。而此战过后,潼关失守,关中门户已开,唐玄宗仓皇逃往蜀地,首都长安沦陷,***盛世彻底一去不返。
镇守潼关的是名将哥舒翰,他手握二十万大军,又作用潼关天险,本应以逸待劳,抗拒安禄山的叛军。整体形势也对唐军极为有利,当时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打得史思明大败,史思明狼狈逃回了范阳老巢。安禄山担心遭到前后夹击,准备放弃洛阳,也退军固守范阳。
关于潼关的古诗的译文是什么?
潼关吏
原文: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唐朝老将哥舒翰,手握20万兵马镇守潼关,为什么还是被安禄山攻破?
一、哥舒翰曾经是唐朝名将,但有浪得虚名之嫌。
哥帅名气大得不得了, 有唐人为他写的诗《哥舒歌》为证: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二、安禄山独霸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蓄谋造反十年,兵强马壮,而唐玄宗后期内地武备松驰,一国之君却不知羞耻、不知疲倦地战斗在前儿媳妇杨贵妃的肚皮之上。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安禄山调发十五万大军在范阳造反。一路烟尘滚滚,军队前后相连达千里,所过之处几乎没有像模像样的抵抗。
三、军情似火,唐玄宗、宰相杨国忠、封常清为首的君臣却对形势盲目乐观。
杨国忠和安禄山素来不和,确证安禄山造反,他竟十分得意,认为自己有先见之明,又施展起他***的特长:陛下,真心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人,不出十天,他的部下定会献上他的人头。一国宰相盲目乐观,到如此地步,贼将明明是恶狼,确被他当作绵羊,真是视国家大事为儿戏,堪称千古奇葩!唐玄宗也只是派二品文散官毕思琛到洛阳,金吾将军程干里到河东道挑选招募数万人,抵抗安禄山。十六日那天,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到长安来晋见,又拍胸脯说:如派自己去洛阳,定能献上禄山的胖猪头!十七日,封常清被任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十天后招募到六万人,拆毁河阳桥,镇守洛阳。到二十一日,玄宗斩杀安禄山儿子安庆宗、赐死他儿媳荣义郡主。任安思顺为户部尚书,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前线与安禄山作战的州郡,设置防御使。二十二日,以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准备东征安禄山。在长安招募十一万年轻人,高仙芝率卫戍部队及新兵、长安边防军五万人兵发长安,宦官边令诚为监军,兵屯陕县。安禄山攻下荥阳,与驻扎在虎牢关的封常清部相遇,***新兵蛋子不经揍,唐军大败,封帅收集残部再败于洛阳郊外的葵园,十二日,安禄山攻下东京洛阳,封常清再败于都亭驿,河南尹达奚珣降贼。封常清知道叛军的厉害了。
封常清退军陕县,汇合高仙芝,被叛军揍醒的封帅力主:扼守潼关,以卫长安。封帅所部继续被叛军追杀,虽伤亡惨重,但所幸守住了潼关。安禄山部趁势袭占了临汝、弘农、济阳、濮阳、云中六郡。安禄山忙着在洛阳称帝,朝廷得以喘息。
监军边令诚多次干涉高仙芝指挥,高仙芝不听。边令诚竟向皇帝诬告:封常清用贼势浩大(这是铁的事实啊!)来动摇军心,而高仙芝随便丢弃陕郡数百里土地,又抠扣军饷。结果玄宗再次昏君,杀了封常清、高仙芝,令李承光代领高仙芝的部队。许多士兵为高仙芝鸣冤,喊声惊天动地,军心动摇。封常清临死递了一道遗表:常清死后,请皇上不要轻视安贼!可惜玄宗耳朵里塞满了驴毛啊!
哥舒翰不是败给安禄山,而是败于唐朝朝堂之上的内斗。
哥舒翰胡人出身,父亲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而母亲尉迟氏是于阗王的公主。哥舒翰少年时喜欢喝酒玩乐,直到四十岁以后才奋发图强,到河西节度使王倕手下从军。后来又王忠嗣赏识,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屡建战功,是唐玄宗时期最有名的将领之一。
安禄山造反时,哥舒翰被起用,和陇右节度使王思礼率军二十万镇守潼关。然而哥舒翰手下虽然有二十万大军,但是这些部队看似装备精良,实际上不是长期没有上过战场的长安驻守部队,就是临时招募的新兵,根本无法和安禄山手下久经战阵的边军抗衡。
所以哥舒翰决定坚守潼关,毕竟对他来说有利因素不少,此时安禄山后院起火,颜真卿兄弟在常山郡起兵,而李光弼、郭子仪也统帅大军猛攻居庸关等处,平卢军大将刘客奴、董秦、田神功在起兵归附唐军。安禄山稍有不慎,他的根据地河北就要被唐军攻占。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哥舒翰的手下王思礼却偷偷劝哥舒翰上表诛杀杨国忠,哥舒翰不同意,王思礼又请求派兵劫持杨国忠将他杀死。哥舒翰再次表示反对,认为这就和安禄山无异了。王思礼此举可谓非常糟糕,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候,他的做法无异让朝堂之上再起分裂。
不知道是否走漏了风声,随即杨国忠就派亲信杜乾运率军一万进驻灞上,监视哥舒翰。而因为王思礼之事担心杨国忠会对自己不利的哥舒翰也起了疑心,于是奏请统辖灞上驻军,并找个借口杀了杜乾运。
实际上此时杨国忠和哥舒翰之间已经互相猜忌,难以弥合。对于杨国忠来说,哥舒翰手握重兵,如果赢了自己肯定倒霉。所以就在杜乾运死的第二天,一份***情报就出现在了唐玄宗面前,说驻守陕郡的安禄山叛军不过4000老弱残兵,应该趁机反击。
唐玄宗立即下令哥舒翰出击东征,虽然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都认为只有坚守潼关,等待李光弼、郭子仪攻打叛军后路,才是击败安禄山。但是唐玄宗显然听不进这个意见,在他催逼下,哥舒翰最终只能带兵出征,结果自然是惨败,仅有8000大军逃回潼关,再也无力坚守。
哥舒翰最终被手下抓了送给了安禄山,之后不久又被安禄山杀死。而杨国忠也没笑到最后,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倒是王思礼,最后投奔了李亨,不仅被赦无罪,而且之后深得李亨信任,受封国公,加司空。
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
可谓位极人臣,享尽荣华富贵,成为哥舒翰和杨国忠之争的唯一胜利者。而此事另一个受益者则是李亨,未免让人怀疑当初王思礼之举真实目的是什么。
应该说,哥舒翰的失败是三个原因造成的,第一就是李隆基年老昏聩,因为安禄山造反彻底地失去了对武将的信任,过多地干预军事行动,而且急于击败安禄山挽回颜面。第二是哥舒翰所带领的20兵马(不足20万)是临时组成的,不是国家正规军。第三就是太监边令诚以及杨国忠 嫉贤妒能才彻底地导致了哥舒翰的失败。
公元755年,52岁的安禄山起兵造反以后,很短时间就杀到潼关城下,在此之前,恼羞成怒的李隆基已经诛杀了高仙之和封常青。在无人可派 情况下,李隆基启用在长安病休已经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大诗人李白笔下的哥舒翰,哥舒翰,哥舒翰是典型的官二代,家财殷富。早年混吃等死天天是吃喝嫖赌,家道就此中落,只好吃粮当兵。打仗不要命,加上家里有些余脉。***第一名将王忠嗣所赏识,举荐为衙将,步入一个中级军官。经过十几年屡立战功,得以加封节度使。哥舒翰在长安的时候,发疾病得了个半身不遂。此时如果哥舒翰拒绝的话,李隆基也不会说啥,毕竟他有病在先,并非有意推脱,但哥舒翰答应领兵,李隆基立即加封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望哥舒翰击败安禄山一泄心头之恨。
哥舒翰拜帅以后,有人提议把杨国忠给杀了,但哥舒翰未置可否。杨国忠得知以后十分不安。杨国忠就是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让自己的心腹杜乾运为副帅,监督哥舒翰掌兵,而哥舒翰觉得杜乾运掣肘。就把杜乾运给斩了。还没有与安禄山还开战呢,***内部就已经是杨相将不和,开始互相算计,能胜就奇怪了。实事求是地说哥舒翰确实是将师之才。他给李隆基上表,安禄山占领之地依靠的军事实力,肯定不会持久。只要败一场就会立即土崩瓦解,但这必须要依靠时间,以逸待劳是唐军的战略方针,时间是安禄山的罩门。拖的越久,对安禄山就越不利。唐军先固守坚城,再派兵攻取安禄山的后方,(颜杲卿和郭子仪已经开始了)安禄山就会立即离心涣散,土崩瓦解、到时可以再出击。可获全胜。哥舒翰的这个战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按照这个意图行事,用不了二年安禄山就得败亡。
但李隆基却急于击败安禄山,就是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又加上大草包杨国忠认为哥舒翰在外拥兵在外不交战,就是要自己的命,更害怕哥舒翰获胜以后回朝当宰相。所以他上奏李隆基要哥舒翰立即出兵。连养寇自重的话都说出来了。晚年的李隆基已经没有了早年的果敢睿智,彻底地老年痴呆,一个劲催促哥舒翰马上出潼关主动进击安禄山。哥舒翰紧急上奏不可,不可,真不可。李隆基不听,认为哥舒翰惧敌避战,有高仙芝、封常清这两个样板的“前车之鉴”,哥舒翰无奈之极,痛哭失声、领兵出关。公元756年六月八日,哥舒翰十几万官军与安禄山麾下名将崔乾祐交战,崔乾祐***装示弱,把哥舒翰大军引进埋伏圈,随后点燃的草车推下山谷,很快烈焰腾空。烟薰火燎,唐军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掉进黄河淹死的几万人,哀嚎之声不绝。救命之声惊天动地。烧死,淹死,踩死的唐军不计其数,仅存十分之一二。唐军败的的非常惨烈,哥舒翰带领残兵败将渡河还营,只剩八千残兵。惊惶之中,哥舒翰还算不错、驻守潼津守住关口。崔乾祐大胜后,立即直扑唐军扑杀过来。哥舒翰麾下蕃将火拨归仁等人知道。如果回朝,肯定就是项上一刀,李隆基又是一个糊涂蛋,大势既去,不如投降安禄山,而哥舒翰就是最好的见面礼,暗中商议好以后。立即劫持哥舒翰投降安禄山。几个人进得大营,拥持哥舒翰就往外走。“去哪里?”哥舒翰忙惊问诸将为何如此。诸将说明缘由。哥舒翰长叹一声,不再言语。随即被绑在马上,捆送崔乾祐处、至此潼关失陷。
崔乾祐立即把哥舒翰于洛阳。安禄山见到哥舒翰,破口大骂:你天天瞧不起我,如今被擒、是我手下败将,怎么说?”,哥舒翰膝盖一软,跪倒在安禄山面前,俯伏谢罪,说:“陛下是拨乱之主。我愿辅佐陛下一统天下。应该说,哥舒翰投降不愿他,如果不是的李隆基死催,他也不至于败的这么惨,就算不投降,回到长安也是一死。安禄山见哥舒翰投降,大喜过望,立即封哥舒翰为司空、同中下门下平章事。随后,安大胖子脸蛋子一沉,把站在下火拨归仁五花大绑,喝斥道:“背主忘恩之辈,焉能活命,立即拖下去砍了!”安禄山此招颇会收买人心。
哥舒翰一投降。昔日手下诸将知道以后,都责骂他不忠不孝、不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实际上换做他们又如何?后来安禄山见哥舒翰用处不大,就杀掉了了。为***朝出生入死半辈子,安定边疆,但晚节不保,投降安禄山,史载八个字:“丑哉舒翰,不能死王!”安史之乱,其实只要李隆基稍微用用心,固守为上,最多三年就可以平定叛乱,但晚年的李隆基实在是太***了,而且宰相杨国忠也是饭桶,上下昏聩无能至此。败的一点都不冤。如果安禄山最后成功了,史书还不知道如何骂李隆基呢。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唐朝潼关大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唐朝潼关大战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