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隋朝测试卷,隋朝历史题

kodinid 4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隋朝测试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第隋朝测试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南宋时代的科举题目?
  2. 古代每次科考有多少进士?
  3. 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南宋时代科举题目?

第一题:戊不学孙吴,丁诘之,曰顾方略如何尔。

第二题:乙用牛衅钟,牵引过堂下,甲见其觳觫,以羊易之。或谓之曰:见牛不见羊。

历史第隋朝测试卷,隋朝历史题-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题:私有甲弩,乃首云止槊一张,重轻不同,若为科处。

第四题:丁出见癸缧系于路,解左骖赎之,归不谢而入,癸请绝。

第五题:应受复除而不给,不应受而给者,及其小徭役者,各当何罪?

历史第隋朝测试卷,隋朝历史题-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每次科考有多少进士

明清时期进士一次可取三百名进士,根据时代不同,取进士数量也不同,但都是需要通过殿试方可称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唐,比以前的用人制度是一大进步,明清科举考试分***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再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试”,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同进士出身。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

扩展资料:

历史第隋朝测试卷,隋朝历史题-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晋武帝亲自诏问阮种,亲自审阅试卷提名第一是殿试的雏形,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唐高宗首创的。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就是后世说到的“殿试”。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

宋开宝六年(***3年),翰林学士李仿知贡举,主持在东京贡院进行的全国会试。经过各场会试,共录取进士、各科及第者38人。其中有2人在召对时因“材质最陋,对问失次“而被黜落。落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试,以求公道。宋太祖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宋太祖亲自主持,结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录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选。张榜后,朝野大哗,李仿降职。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发端,而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考试制度。

古代每次科考录取的进士人数并不固定,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

 

1. 朝代和时期:不同朝代和时期对进士的录取人数可能有所不同。

2. 国家需求:根据当时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录取人数可能会有所调整。

3. 考生数量:考生人数的多少也会影响录取的进士数量。

 

在一些时期,进士的录取人数相对较少,而在其他时期可能会相对较多。例如,唐朝时期进士的录取人数相对较少,明清时期则相对较多。

 

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1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2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3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1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

2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的恶习;

3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第隋朝测试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第隋朝测试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科举 进士 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