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兵制变迁历史,唐朝兵制变迁历史图

kodinid 4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兵制变迁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兵制变迁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隋唐帝国长期使用的府兵制度,为何会被募兵制度全面替代?
  2. 古代军队中有军、师、旅、团、营、连、排的编制吗?
  3. 安史之乱前,唐朝中央军不足8万人,为何安禄山能有15万大军?

隋唐帝国长期使用的府兵制度,为何会被募兵制度全面替代?

府兵制的破坏源于土地制度的破坏和常年征战兵员缺少,导致折冲府交不出兵,而土地兼并后流民增多,成为威胁,于是募兵制出现,这也引起了后来的藩镇割据

府兵制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只需要替国家打仗,还要自带马匹、军械、口粮,参考《木兰词》,

唐朝兵制变迁历史,唐朝兵制变迁历史图-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主要是兵将分离,当有战争需要,皇帝会派遣将军统率,调遣时必须持兵部所下鱼符,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得发兵。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这样,将帅就不能拥兵自重。

而募兵制呢?就是流民和农民组成,他们是职业军人,马匹、军械、粮食都有国家提供,但是这些军人属于将领的,如果将领长期用军,就很容易军阀化,形成藩镇割据,这种军人是谁给他提供军饷粮食,就为谁卖命的,

了解府兵制为什么破坏,就要先知道府兵制的基础是什么?府兵制的基础是土地制度,也就是均田制,比如府兵每家十亩地,不用缴纳赋税,只需要战时出征就行,或者定期宿卫长安、边疆,但由于土地私有制,数十年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自耕农流失严重,折冲府交不出兵了。

唐朝兵制变迁历史,唐朝兵制变迁历史图-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次,隋文帝人口700万户,唐高祖年间和210万户,人口减少太多了,加强唐朝初期到唐玄宗时期,虽为盛世,但几乎年年征战,府兵消耗太大,

到了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已经维持不下去了,于是开始了募兵制,招职业军人,这样新的问题产生了,将军是长期拥军的,容易军阀化,安禄山造反只是一个缩影,因为没有一个军人是听话的,连哥舒翰都想着清君侧,李光弼皇帝也调不动,还有听话的军人吗?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

唐朝兵制变迁历史,唐朝兵制变迁历史图-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府兵制是征兵制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规定一个区域的民众为军户。这帮人,国家给你土地,你个人生产所得不需要上交国家,全部留给你自用。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训练。你唯一需要为国家做的贡献就是打仗,一但战争爆发,国家征召。你就得自备武器、铠甲,自备路上的粮食参加战争。

但是在古代,兵制都是建立于田制之上。均田制一但崩溃,府兵制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原本是朝廷给我土地,换来我给他打仗的义务。但是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我的地被地方豪强大族给抢了,我没地,活不下去。我一来没钱没能力没义务给朝廷打仗了,二来我得走啊,到其它地方讨生活。有钱有地豪强们就更好办了,有钱就有门路,给点钱,打发一下就能逃过兵役。

这样你朝廷设置的军户人口大量流失,兵源没了,你府兵制自然也就不能用了。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隋唐战事太多,府兵制的士兵和服徭役一样,是要轮休的,你一直打仗,把士兵强行扣在军队里,家里土地没人种,孤儿寡母受人欺负了也没办法。于是就出现了大批逃兵。还有府兵地位的下降,以前府兵地位崇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兵渐渐没了地位。大家都不想当军户了。

总之,田制的崩溃是根本原因,再加上其它的因素导致府兵制的兵源越来越紧张。

朝廷没办法,只能通过募兵来保证兵源。

但是募兵也有问题。首先募兵募的都是职业军人,他们不事生产,整天除了打仗就是练习怎么打仗。他们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且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募兵制很难保证和维持军队的战斗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隋朝后的府兵制遭到破坏自然是由于支撑府兵的基础政策均田制遭到了破坏,导致耕战一体的府兵制遭到了根本上的破坏。

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的大肆兼并,加上由于唐朝人口达到了一个巅峰,导致自耕农纷纷破产,为了国家兵员的需要,自然***取了募兵制。

募兵制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士兵能够专心训练。坏处就是士兵的家国一体的认同心比较弱。从秦汉唐宋到元明清汉族军事能力不停的转弱不能不说是这一兵役制的缺陷。

军势强时固然强。一旦衰败就像是开闸的河口,一泄千里,就是因为归属感弱的原因。

古代军队中有军、师、旅、团、营、连、排的编制吗?

没有。

比如汉代。《后汉书》记载东汉军队以将军领兵,每位将军下设长史、司马,相当于今天负责综合管理的秘书副官长与参谋长。之下则分若干部,每部1000人,由校尉和军司马统领;部下设2曲,由军侯率领,每曲500人。曲下设置10屯,每屯50人,由屯长管理。屯下设2队,每队25人,由队正管理。队下分5伍,每伍5人,由伍长管理。

比如唐代。中央12卫各设大将军1,将军2,领40—50折冲府。各卫有***军官,司马等。折冲府分上中下等,各有1200,1000,800人的编制,折冲都尉领军,左右果毅都尉为副。每府分4—6团,每团200人,校尉领军。每团下设2旅,每旅100人,旅帅领军。每旅下设2队,每队50人,队正领军。每队下设5火,每火10人,火长领军。

近代军事上那种整齐划一的军、师、旅、团等军队编制单位,在古代也是有的,但特点是最高部队编制单位的人数普遍不多,没法跟今天的编制单位比。

汉代的军队编制叫做“部典制”,最高军事单位是“部”,也称“营”,定额为1000人,部的军事主官叫做“校尉”,部之下有“曲”的单位,人数也差不多是1000人,部和曲的区别只是军官级别上的,部的校尉是比二千石,相当于副部级,曲的军候则只是比六百石,相当于副处级。曲之下有屯长、队率则是相当于营长、连长的基层部队主官。

宋代的军队编制的最高单位是“营”,每营定额500人,营的主官是“指挥”,其下有“都”,定额为100人,主官是都头,指挥和都头在宋代都是低级军官,平时负责训练带兵,真打起仗来,这么小规模的部队是不管用的。一般会以“营”为单位重新调配和编制。

南宋以后,因为常年打仗,在营之上设置了“军”,每个军的由几个到几十个营组成,因此人数不等,军的主官叫“统制”,如果战事激烈,还会在“军”的基础上编组多个“统制”组成一部作战部队,主官叫做“都统制”。

宋代“营”以上的军事单位,编制不稳定,人数不固定,只有每营500人的编制是稳定的。

不过,明朝前期的卫所制度却是很典型的整齐划一的军事编制单位。只不过在实际中并不适用,后来基本上废掉了。

安史之乱前,唐朝中央军不足8万人,为何安禄山能有15万大军?

“安史之乱”前夕安禄山叛军比唐朝中央军兵力更多更强的原因,要从唐朝的军制和唐玄宗时期的政策说起。

唐朝军事力量包括中央军和边防军,顾名思义,中央军负责保卫京畿和***,边防军则是对内镇守一方对外开疆拓土。唐朝边军还有一个正式名称叫“藩镇”,最高长官叫节度使或者经略使,每一个藩镇相当一个军区,唐玄宗时期有“天宝十镇”。其中两个在最西边: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都在现新疆);三个在国都长安西北:陇右节度使(青海)、河西节度使(甘肃)、朔方节度使(宁夏);三个在国都长安东北:河东节度使(山西)、范阳节度使(北京)、平卢节度使(辽宁)。再就是西南的剑南节度使(四川),南方的岭南五府经略使(广东)。

很长时间里,唐朝中央军在8万左右,藩镇兵力则合计将近50万,典型的枝强干弱,为什么强悍的藩镇边军一直替大唐王朝开疆拓土、平定边疆,而到了安禄山这里就造反了呢?其实是唐玄宗的制度出了问题,即使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别的人,藩镇造反割据是迟早的事。

这就要说到唐玄宗晚年和李林甫随手改动的一项制度:以前的节度使都是由朝廷重臣担任,而且不是长期任职,可能随时调回中央。后来改为由平民出生的胡人常任藩镇节度使。改动这个制度的理由也很充分:汉人贵族世家喜欢结党营私,胡人能征敢战,平民出生的胡人则没有家族势力,绝对是最乖最听话的。

这样一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李林甫为了推行这项政策肯定是出了大力气的。因为唐朝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出将入相”传统,武将立功还好,要是文臣在节度使的位置上立了功,那是有很大概率入朝为相的。藩镇节度使作为胡人长期专职的岗位的话,那就等于在朝廷外断了文臣通过立军功挑战李林甫地位的可能性。当然啦,朝廷内李林甫一手遮天,谁也挑战不了他的宰相位置。这样的后果就是李林甫的前任们宰相位置很少能超三年,李林甫硬是干了19年。

唐玄宗和李林甫可着劲提拔胡人将领,安禄山(粟特族)、哥舒翰(突厥)、高仙芝(高丽)、李光弼(契丹)就是在这时期政策的受益者。在安史之乱前夕,安禄山已经兼任三个藩镇的节度使,河东、范阳、平卢三镇,唐帝国东北方向的三个军区尽在安禄山手里。

话说李林甫是历史上口蜜腹剑、嫉贤妒能出了名的,但是李林甫能够稳坐宰相靠的可是足够的能耐。就比如安禄山就被李林甫拿的死死的,安禄山这样战场***如麻的人,在见到李林甫时也会紧张到汗流浃背。到了杨国忠上台后,就明显镇不住场子了。很多人看不起杨国忠包括安禄山。估计安胖子这样想:连给***撑场面的李林甫都被杨国忠陷害到不得好死,其他人被杨国忠盯上估计也不得好活。这不,杨国忠打压安禄山几次以后,安禄山真的反了。

这时,营州(今辽宁朝阳)到幽州(今北京)再到太原府(山西太原),这一片广阔的地盘,这就是安禄山的势力范围。当然了除了明面上的这些,还有被安禄山打服气的室韦、契丹、奚人的不少部落。所以“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安禄山是裹挟了十大军区里面的三个,总兵力估计能到18万,比唐朝中央军两倍还多。

不过呢“安史之乱”爆发后,之前那些兵力数字比较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双方的力量对比开始体现在战争动员能力上。安禄山主要是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并且朝富裕而且兵力薄弱的中原腹地进攻。随着安禄山主力部队过黄河以摧枯拉朽之势拿下洛阳后,很多人望风而降加入叛军,看似安禄山的实力越滚越大。

但是跟安禄山叛军作战的不仅仅是唐朝中央军,沦陷区仍然忠于唐朝的将士和其他藩镇的援军才是主力。高仙芝和封长清就在陕郡和陈留就地募兵十多万,还有哥舒翰领导的潼关保卫战就号称集结了二十万人马,虽然这几位以各种原因败了,但在沦陷区李光弼和郭子仪打的有声有色,差点把安禄山的搭档史思明直接干掉。

等到[_a***_]变成唐肃宗,***稳住了阵脚,寻思大反攻的时候,安禄山史思明叛军就开始吃不消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兵制变迁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兵制变迁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安禄山 府兵制 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