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历史知识结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隋朝历史知识结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唐五代十国的历史划分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基本实现了南方的统一。
隋朝从581年杨坚建隋到618年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为止,共计37年时间;唐朝从618年李渊建唐到907年朱温废唐朝皇帝建立梁朝为止,共计289年;五代十国时期从907年朱温建立梁朝开始到***9年北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为止,共计72年时间。
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即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国和北汉。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年)的合称。
隋朝到明朝的先后顺序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分裂的南北朝,建立了隋朝,中国重又统一。遗憾的是,隋朝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此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最为强盛的,尤其唐太宗贞观之治,国家繁荣,人民安居落业,科学技术进步,文化发展,唐诗流传千古。
唐朝灭亡之后是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包括梁唐晋汉周。然后是北宋,再后来是南宋,之后是元朝,此时中国版图最大,元朝灭亡之后是明朝。
历史上隋朝,为何只传了两代?
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王超,但是这两个王朝,又都是了不起的王朝,因为两朝君主都为制度的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动了其他统治阶层的蛋糕,招致贵族势力的联手反击,最终被无情的推翻。
所谓“焚书坑儒”、横征暴敛、大兴土木、穷兵黩武,有真实的部分,但更多是被刻意抹黑。
以秦朝为例,嬴政确实是继承秦国数代先辈的遗志,东征西伐,完成最后的统一。然而更实际的情况是,六国贵族仍然有一抗之力,只不过寄希望于重新分封,没有必要闹得鱼死网破。直到郡县制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旧贵族们的幻想,到了撕破脸的时候,于是各种串联、挑拨、煽动、抹黑,将秦帝国推向了人民的对立面,又抓准时机,组织联军,一举推翻秦帝国。只不过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项羽和刘邦两朵奇葩,一个不听指挥,一个不按套路出牌,两人轮流坐庄,逐渐消除了旧贵族的影响力。
这是一次积极的变革,经历了秦朝的失败,汉朝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更加完善,也为今后几千年的封建君王统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秦朝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权利的变更是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
同理,隋朝的灭亡,也不是简单的暴政,而是杨广动了贵族阶级的蛋糕。嬴政切蛋糕的刀子叫“郡县制”,杨广的刀子叫“科举制”。
隋朝的灭亡,根本原因同样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激化,因为科举制打破了贵族阶级对人才选拔的垄断,使豪门失去了延续的保障。抵触和不满的情绪一旦产生,就难以消除,如果再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迎来爆发。
杨广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其实不重要,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给他的画像,皇帝的好坏都要通过作为来评判。从既有的事实分析,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杨广是一位积极有作为的皇帝,再进一步说,应该是一位激进的皇帝。
科举制也好、大运河也罢、再或者是三征高句丽,他都是想搞一些事情,如果不是被杨玄感背后捅了刀子,随即被贵族推翻,这些事都将是他的千古功绩,与秦皇汉武不遑多让。
可惜的是,杨广步子迈得实在是太大了,科举激怒了贵族,运河耗费了民力,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执意强征高句丽,他没有察觉到贵族们的异心,也没有感觉到民怨沸腾,依旧大步流星的向前走,只听“呲啦”一声,裤裆撕裂蛋扯破,不久便一命呜呼了。正应了葛子的一句名言:酒一口一口喝,路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历史知识结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历史知识结构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