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 机构 记录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 机构 记录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元朝至明朝的政治机构变化?
一句话说明:元朝设行省制度,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明朝建立及明初之君主集权
明初国家对元朝政体的全面革新 明代的政治体制自始至终处于变化之中,其中洪武时期制度处于反复修订实施确立的过程,永乐以后则是对洪武制度的名义上推崇继承、实际上深刻改变的时期
明朝的六扇门是个什么机构?
明朝又将官府衙门称作六扇门。因为古代的衙门,气派又森严,与今日简易装修的公安办公室可不同,那时的衙门都有六扇大门组成。民间传说的六扇门是指捕快之中一个特殊的旁支。这个六扇门通常只接手江湖帮派斗争和久为官府通缉的要犯,同时与各大门派有相当的交情,在朝廷和江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权力,江湖中有身份的人犯案只要不上动天庭,都可以不了了之。
六扇门名字的来源,据传闻是因为这个机构在一所坐北朝南的大殿里面办公,有东南西三面出口,每个方位有两扇大门,共计六扇,因此叫做“六扇门”。
六扇门相当于中央情报局,不仅要处理“征服”(谐音)事宜,同时要处理江湖纷争,因此六扇门里面的成员角色非常多,有的非常正规,穿制服,有的是便衣,方便行走江湖,收集情报,追踪等等。
明代内官设有“十二监四司八局”,谁知道这些机构的名称和职责?
十二监、四司、八局,在明代统称为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侍奉皇族成员所设立的机构。
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
司礼监
司礼监设有提督太监一人,掌印太监一人,此外还有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等。提督太监掌管皇城内的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掌印太监负责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硃。掌司各掌所司,典簿典记奏章及诸出纳号簿。
在明朝初期司礼监的权力并不大,随着明朝一些皇帝荒废朝政并重用宦官,司礼监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的情况。司礼监掌印太监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司礼监秉笔太监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除了握有批红的权力外,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一般还兼任提督东厂。明朝权倾一时的大太监都出自于司礼监,如王振、刘瑾、冯保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曾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内官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还有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掌管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
御用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里外监把总二员,及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凡御前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诸玩器,都由其负责。
司设监
十二监下设有四司、八局,四司为惜薪司、宝钞司、钟鼓司、混堂司。八局为兵仗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浣衣局、银作局。
二十四衙门并非明代宦官体制,其主官太监也无硬性规定必用宦官,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后多派宦官掌其职,因此常被现代人误解,现代一般***用清代野史中的资料,称明代有宦官十万人,事实上这些单位绝大多数是由南京乔迁来的工匠,北京一地含其他各部会的工匠不过27,000户,每户抽一丁服徭役,有五年一班服徭役者,亦有四年、三年、二年一班者,故现代称为”宦官二十四衙门”是非常不适合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各专设掌印太监提领。随后清初时,清朝亦仿明朝体例设有十三衙门。
十二监有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其中以司礼监的职权为最大,《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载:”……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封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且常服亦稍异。其宦官在别署者,见之必叩头称为上司。虽童稚亦以清流自居,晏然不为礼也。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选差遣之事,今虽称清要,而其权俱归司礼矣。”王振、尚铭、冯保、刘瑾、魏忠贤等皆曾任司礼监之主管。
十二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 机构 记录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 机构 记录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