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京明朝历史典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南京明朝历史典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京紫金山龙脉传说?
关于龙脉的传说,故事有点儿长,大家慢慢看。
南京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南京还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但是所有在南京建立的朝代,东吴69年,东晋102年,南朝宋59年,齐23年,梁55年,陈32年,南唐39年。后来,明初定都于此,一世而终,仅仅50余年(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仅维持了9年。
为什么都如此短命呢?原来南京经过几番折腾,龙脉不在了。
最早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城还没有成为城的时候,先是吴王的属地,后来被越王占领。接着,楚王又赶走越王,驻军江边的狮子山。有一次,楚王登上狮子山,环望四周,看到此处风景雄丽,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跟随他的术士却说:“这地方风景虽好,但王气太盛!”楚王忙问,如之奈何?
用黄金镇压此地的王气,可保不再出帝王,就是出也是短命的。此乃黄金“镇王气”。术士言道。
楚王同意后,大臣们马上操办在狮子山顶挖坑砌砖,埋下一批黄金。以后南京又有金陵之别名了。
接下来是秦始皇当政的时候,有一天,术士告诉他说南京那地方有王气。
秦始皇最信天命之说,于是很担心,加之谶语“二世而亡”的流传,便命令术士想办法消灭那王气。
南京御道街典故?
明南京皇宫的内城叫宫城,外城称皇城。皇城是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环绕宫城等距而建。皇城呈凸字形,南北长五里,东西宽四里,周长九公里,开有六座城门。洪武门是明皇宫南面的正门,位于都城正阳门(即光华门)内北面。从洪武门进入皇城后,是一条纵贯南北的宽阔御街,两边建有连续的廊屋,故又称为千步廊。明皇朝中央军政机构“五部六府”就分设于御街两侧:御街之东,列吏、户、礼、兵、工五部(被称为“三法司”的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设在太平门),吏部之北为宗人府,宗人府之后为翰林院、詹事府、太医院;御街之西,列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后府之南为太常寺,府之后为通政司、锦衣卫、钦天监,通政司之北有鸿胪寺、行人司。
御街的尽头是外五龙桥,此为皇城前护城河上之桥,北对承天门。承天门实际上是皇城南面的正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新宫建成时,洪武门尚未建造。可见,最初是以承天门作为皇城正南门的。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才兴建洪武门,并筑城与皇城相连,使原呈四方形的皇城变成了凸字形,而洪武门也就成了皇城南面的正门了。这就是皇城的护城河在洪武门内承天门前的原因。在承天门之内,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
从承天门向北即为端门。端门之北有左、右阙门,古称象魏。端门之后是午门,端门至午门的这一段道路被称为御道。在御道东西两侧,还建有南北向的宫墙,把东南的太庙、西面的社稷坛隔在外面,使得这条御道更加森严,成为通向宫城的唯一交通线。今御道街就是在明皇城洪武门至承天门前外五龙桥的御街和承天门至午门前的御道故址上拓建的。
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今万松岭和凤凰山脚路交叉口)外,经朝天门(今鼓楼)、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观桥(今贯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它是皇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灵宫(今武林路西侧,供奉皇室祖先塑像的场所)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京明朝历史典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京明朝历史典故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