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羊肉历史来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唐朝羊肉历史来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宋朝人为什么爱吃羊肉?
羊肉是很常见的肉之一,有人不会吃,有人爱得不得了。宋代人就是羊肉的忠实粉丝,他们对羊肉可不是一般的爱。《续资治通鉴长编》在谈及宋朝的祖宗之法时说道:“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羊肉是宫廷膳食的唯一指定肉类,甚至于上升到祖宗家法的高度。宋皇室自然成为了羊肉第一消费大户。宋真宗时期,御厨每年需要数万头羊。仁宗在位时期一度一天杀羊二百八十只,如果天天如此,一年下来可达十万余只。
统治者们对羊肉产生了诸多影响,赏赐甚至官员俸禄中都有羊的存在,所以巨大的消费供应不来羊肉的购买,当时北宋还在辽国购买羊肉,以至于,在统治阶级外的平民阶层也是十分重视羊肉的食用,嫁娶这种大日子是羊肉必须出现的地方了,市场上的生羊肉与熟羊肉更是成为了人们争相购买的热销产品,市场上的生羊肉及羊肉熟食都是人们争相购买的热销商品。酒店、旅馆、夜市都推出了一系列的羊肉菜肴,《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炖羊、软羊、羊肚、羊腰、羊杂碎、生软羊面等等,从头到脚从外到内,皆已入菜。汴京之外,西北品味亦以羊为贵,绍兴年间,吴中地区的羊肉价格至九百钱,普通人很难负担。这兴许就是美食产生的巨大负担吧。
说完了古代人对羊肉的热爱与迫切需求,那就再说说羊肉到底好到哪了,为什么这么多人爱吃羊肉呢
它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或产后身体虚亏等一切虚状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最适宜于冬季食用,故被称为冬令补品,深受人们欢迎。
由于羊肉有一股令人讨厌的羊膻怪味,故被一部分人所冷落。其实,一公斤羊肉若能放入10克甘草和适量料酒、生姜一起烹调,即能够去其膻气而又可保持其羊肉风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
羊肉对产妇极好,而且对肾虚体弱之人最好
羊肉的食用方法也是很多的,羊肉串啊,涮羊肉啊,羊肉包子、羊肉汤、烤全羊等等。
首先是因为古人认为羊肉好吃,《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而其他肉产量还没羊肉大。牛是生产工具,在牛出栏量增加,整牛和牛肉价格出现较大差距之前,牛肉不容易吃到,这个转变也是在宋朝完成的,以后再讲。狗肉也不错,从汉到宋都是民间重要肉食来源,但一般都是实在没肉吃,自家把狗杀了,量不大。猪肉地位就比较低了,苏轼在黄州拼命吃猪肉是因为穷,而黄州猪肉极便宜,“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而黄州百姓可没有规模养殖生猪啊,黄州穷,顶多一家养一两口,可见确实是不爱吃。另外吃鸟肉、河鲜和野味也很普遍,鸟肉首推黄雀,蔡京就很喜欢黄雀馅饼,野味首推鹿肉,河鲜种类就很多了,但这三种并不常能吃到。所以吃羊肉本来就是古代肉食之一大宗。
其次,就宋朝皇室而言,吃羊肉是“祖宗家法”。《后山谈丛》所言:“御厨不登彘肉。”李焘记载辅臣吕大防为宋哲宗讲述祖宗家法时说:“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东轩笔录》记载,宋仁宗特别“思食烧羊”。这祖宗家法谁定的?宋太祖赵匡胤。
再次,在民间羊肉可不是谁都吃得起的,尤其是在南宋,因为养殖规模骤缩,羊肉还得“进口”,所以羊肉价格腾贵。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小故事,《五杂俎》、《苕溪渔隐丛话》和《夜航船》等书都写过这件事。韩宗儒和苏轼交好,两人经常通信,韩宗儒很馋,“每得东坡一帖,于殿帅姚鳞换羊肉数斤。”后来这件事被黄庭坚告诉苏轼知道,说:“昔王右军字为换鹅字。韩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帅姚麟换羊肉十数斤。可名二丈书为换羊书。”后来苏轼调到翰林院,文牍劳形,接到韩宗儒没话找话的几封信,知道他是等自己的回信去换羊肉吃,就托人带了个口信“传语本官,今日断屠。”
韩宗儒是大理寺丞啊,虽说是寄禄官,没实务,工资也不高,但连羊肉都吃不起,可见羊肉之贵。熙宁年间, 京师地区官方购买活羊的价格5贯(5000文)余,以1只中等的羊40斤计,每斤130文,价格比北宋初年可是翻了十倍不止——北宋初年一只整羊才500钱,一般人确实吃不起。到南宋就更贵了,一只整羊卖13贯还不一定能买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羊肉历史来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羊肉历史来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