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清朝20个历史名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隋朝清朝20个历史名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史的十个名词?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隋朝 1.三省六部制P3 2.科举制P5 3.开皇之治P5 4.大索貌阅P6 6.大运河P***.杨玄感起兵P17 8.瓦岗军P18 二.唐朝 1.玄武门之变P26 2.三省六部制P27 3.政事堂P27 4.唐律疏议P30 5.科举制P32 6.贞观
大貌索阅名词解释?
大索貌阅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中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
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中国服饰专有名词?
领:衣服围绕脖子的部分,和衣襟相连。传统服装领子最早的式样是“交领”,又称“交衽”,即长条形的领子,和衣襟相连,两襟交叠而成。因为长条形的笔直而下,这样又叫“直领”。隋唐以后,吸收少数民族的服饰样式,官吏常用“圆领”。明代士庶都穿着“盘领”袍服,盘领又叫蟠领,比圆领略高,右边领口定有纽扣!
襟:又作“衿”。上衣胸前的开合处。有对襟、大襟等式样。“对襟”即衣服襟前为相等大小的两片,用带子、钮扣在中间系结。“大襟”即衣服胸前为一大一小的两片,大片盖住小片,并在腋下系结。后将“襟怀”引申为胸怀之意。
衽:上衣、下裳身前的开合处。大襟衣服为左右两片,大片掩住小片。大片在左,衣襟由左向右掩的称为“右衽”。汉族服饰多为“右衽”;大片在右,衣襟由右向左掩的称为“左衽”。少数民族服装多为“左衽”。
袖:即衣袖。中国传统服饰的衣袖兼有口袋的作用,携带银两、折扇等随身物品。有宽、窄、长、短之分。汉族崇尚“宽衣大袖”。窄袖常见于善骑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衣袖肘部下垂的部分称“袂”(mèi),即袖筒,“张袂成阴”一词纸大家举起袖子,能遮住太阳,形容人多。绕住手腕的部分称“袪(qū)”(这个是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有别于“祛”)。“袪(qū)”即袖口,古人往往在礼服的衣领、袖口处镶嵌五彩滚边,作为装饰。
袢:(pàn)同襻。衣袖上的小带子,用布条、丝绦(tāo)等制成。系缚领子的叫“领带”,和现在的领带意思不同。系缚襟的叫“襟带”或“衿带”。汉族传统服饰没有纽扣,上衣下裳都用带子系结。大明时期,富人领口的钮扣往往用金玉制成,所以纽扣也写做钮扣。
襦:短衣。单夹都有。也可藏棉絮,称为“复襦”。先秦时期,男女都穿,即可做内衣,也可做外衣。东汉以后。多为女子穿着,由色彩缤纷的绮、罗制成,绣有精美的花纹。如合欢花、鸳鸯等,分别称为“合欢襦”、“鸳鸯襦”。形制有宽袖窄袖;有右掩的大襟,也有对襟。“上襦下裙”是汉族妇女通行的服饰。襦可束在裙内。也可放在裙外。
晋阳兵变名词解释?
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各地。公元615年(大业 十一年)隋炀帝杨广以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不久又拜太原留守,以北备突厥,并镇压今山西省境内的农民起义。当时,隋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统治阶级一再发生大分裂,地主武装和义军星罗棋布于各地。
李渊素有大志,移官太原后,看到隋朝即将败亡,萌动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他左右的裴寂、刘文静及次子李世民亦纷纷建议起兵以举大事。到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农民起义在全国已居优势,隋朝再也无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击各个武装集团,李渊觉得时机成熟,乃于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清朝20个历史名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清朝20个历史名词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