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航海历史,明朝航海历史背景

kodinid 4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航海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航海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世界最伟大的两次航海?
  2. 历史航海发达的原因?
  3. 航海时代开始是哪一年?
  4. 郑和七次下西洋后,明朝为何终止了其远洋航海活动?

世界最伟大的两次航海?

中国郑和西洋欧洲的哥伦布航海。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15世纪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中最重要的航海活动。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明朝航海历史,明朝航海历史背景-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航海发达的原因

一、郑和船队成功原因:

中国唐宋元朝以来发达的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罗盘,火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明朝航海历史,明朝航海历史背景-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永乐帝明成祖宣扬大国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

中国的元朝的远洋贸易传统,元朝时中国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为后来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

航海时代开始是哪一年?

航海时代是从明朝时期开始的。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
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 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明朝航海历史,明朝航海历史背景-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郑和七次下西洋后,明朝为何终止了其远洋航海活动?

明史是这样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国富强”。通过这句话,我们已经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了。说白了就是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找建文帝,第二就是炫耀国威。

毫无疑问的是,炫耀国威这个目的通过七次下西洋明显是达到了,至于建文帝的下落,至今为止都是历史未解之谜。

现在史学界对明朝为什么叫停了下西洋大致有两种比较靠谱的说法。第一种是最靠谱的,那就是大明朝没钱了,郑和的舰队在当时的历史中,纵观世界规模都是最大的,航海技术也是最高的,但是这一切都需要金钱支持。

除此之外,郑和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当地赏赐很多的东西,这可不是个小数据,长此以往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在明史中还有这样一件记载,那就是郑和下西洋后期的时候,很多官员直接公开上书反对,并且阐述了很多道理,都是在说郑和下西洋毫无用处,只是在浪费钱。

由此可见因为财政问题,明朝统治阶级内部有很多反对之人,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下西洋被叫停不久后,海洋也被封闭。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著名事件,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是中国“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以朱棣为首的永乐君臣海权意识的体现,对海外的敌对势力进行军事打击,扶持亲近明朝的统治者出现。至于寻找朱允炆只是民间笑谈罢了,很简单一个道理郑和船队浩浩荡荡,朱允炆很容易就能知道郑和船队的行踪躲藏起来,还怎么找?

朱棣去世后朝中文官纷纷反对继续组织船队下西洋,甚至于将舰船设计图全部烧毁实际上包含了朝中文官很大的私心。

1、自朱棣登基设立东厂开始,朝中太监和文官的权力斗争就已经开始了。而郑和船队兵马数万人、手中财富无数,这些都掌握在宦官一派的手中。即使郑和去世文官也不可能拿到船队的控制权,毕竟长期远离本土的军队皇帝再傻也不能交给大臣统领,怕有人造反啊。所以明朝文官干脆毁掉船队,甚至于烧毁图纸断绝船队再建的希望。

2、在当时明朝简单烧制、廉价的陶瓷就能从国外换回价比黄金的香料,染料,宝石等等,跨国贸易利润巨大,而在郑和船队存在的情况下完全被国家垄断,所得利润全部归皇室和宦官集团所有,其他大臣一分钱都得不到。而当郑和船队被毁后,名义上明朝禁海,但实际上有官员勋贵背景的船队纷纷出海,有的从事跨国贸易,有的干脆化身海盗四处劫掠,可以说个个身家丰厚,富了官员亏了国家。

当然明朝停止海上远航除了文官使坏之外,也有客观原因。郑和船队确实花费挺大,另外在当时的海外根本没有能威胁到明朝的势力,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更都是守成之君、缺乏雄心壮志等等。

世界最强最大的郑和舰队大航海,比之西方世界早了整整将近一百年,可最后郑和舰队辉煌的航海成果,却以一种滑稽的形式被彻底毁灭,中国和人类社会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擦身而过。

是因为在官员士大夫看来,“官办商贸与民争利!”

当时的主要外贸都是沿海士大夫家族,尤其是浙江、江苏一带的官员家家都和走私海贸有关,他们上书希望国家禁海,口号堂皇,但实际是以便于自身垄断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在舰队规模,航海技术和组织协调水平,诸多面都是当时的最高水平。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但是却退缩起来放弃拥抱海洋而错失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也为民族的崛起错失了一个机会。

至于郑和为什么停止?史学界有很多的争论,不过我认为《明史》的说法,最位确切无需别立高论。

《明史》上说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洋的原因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也就是说,郑和舰队肩负着两项重要使命一是寻找有可能亡命于海外的建文帝的下落,二是向海外展示新明的富强。

我还可以展开来说一下。郑和下西洋,无论是政治和外交活动,都要取决于皇权的需要。郑和下西洋之初,朱棣就明确对他表示“大明不占有海外一寸土地,不猎杀一人,不抢遗物”。我们能看出来,由于不以贸易为主,郑和下西洋基本上是一场赔本儿赚吆喝的买卖,这样肯定会给大明的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不以掠夺为目的,就无法带来财富,这样的活动如果不停止就就会把大明拖垮,据记载,为了支持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不惜动用两京13省钱粮供给。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就立即停止航海活动,

综上,我们以今人的观点来评价当初这段历史,记住历史,历史也告诉今人。机会要把握,错过就没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航海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航海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郑和 明朝 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