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明朝历史年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大明朝历史年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6位子嗣繁多,为何其中10位都没有后代?
明朝皇帝大多有子嗣传承,朱元璋二十多个儿子,建文帝也有儿子,一直被囚禁到死。朱棣传位仁宗朱高炽,仁宗的太子朱瞻基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为明宣宗,年号宣德。儿子英宗朱祁镇。
16个皇帝中没有儿子继承皇位的就两位,一位是景泰帝朱祁钰,但有太子朱见济,幼年夭折了。生子后朱祁钰体弱多病没有再生,最后被哥哥朱祁镇复辟成功。
另一个明武宗朱厚照,因为好玩,一直没生子女,玩耍时溺水后,暴卒,只能由堂弟明世宗朱厚熜入继大统。朱厚照是明朝皇帝中唯一没留下子女的。
明朝这16位皇帝里有后代的分别是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和明宪宗朱见深。
没有后代的皇帝原因如下
建文帝朱允炆有2个儿子,太子在当时与建文帝一样下落不明;另一个儿子朱文圭被囚禁,从小被关在凤阳***监狱,直到五十多年后才被放出来,这时候的他已经没有了生育能力,因此没有了后人。
明代宗朱祁钰有太子,可是这个太子在朱祁钰做皇帝的第二年就死了,从此朱祁钰再也没有后人。
明孝宗朱祐樘只有一个张皇后,给朱祐樘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明武宗朱厚照,压根没有生育过儿子三十岁就驾崩了;另一个儿子朱厚炜,早年夭折。
明世宗朱厚熜有五个儿子,其中四个都是早夭折的;只有明穆宗朱载坖生了四个儿子,其中三个都早夭了;只有明神宗朱翊钧有后人,可惜后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被赶尽杀绝。
万历皇帝朱翊钧虽有五个儿子长大成人,不过到了明末时期,他们的后人都被李自成杀死了;剩下一个后人朱由榔,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被吴三桂给处决了。
明光宗朱常洛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驾崩了;在他这里没有绝后;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明熹宗朱由校生过3个儿子,全部夭折;明思宗朱由检有七个儿子也是夭折了3个;李自成攻破京城后,将剩余的四个儿子全部杀死了。
建议你看一些《明朝那些事儿》,自明成祖朱棣以后,明朝基本情况是缺乏有魄力的皇帝的,有些励志为好皇帝的人也都因实事所破,半途而废。为打发时间,每个皇帝都与各自不同的爱好和打发时间的方法。不太好听的说,他们基本上把时间都用在了玩上。没时间传宗接代! 特别声明,我跟这书的作者没什么关系,呵呵,刚刚看完,觉得特别棒!
首先感谢悟空***兄的邀请回答。另外我想问下题主,你确定你这个问题不是故意刁难人的吗?😂😂😂。
明朝建立276年,共有16位皇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你提问的"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6位子嗣繁多,为何其中10位都没有后代",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咱们先来盘算下明朝皇帝的生育情况:
1.太祖朱元璋属于"高产",光儿子就26个,公主有16个,这是明朝史上子嗣最多的皇帝。
2.惠帝朱允炆,共有2个儿子,长子朱文奎在靖难中下落不明(还有一说是被杀死)。次子朱文圭,靖难后,被朱棣一直软禁在凤阳。
3.靖难后,成祖朱棣一脉荣登大宝,成祖共有4子。分别是: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简王朱高燧、四子朱高爔年幼早夭。
4.仁宗朱高炽有10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宣宗朱瞻基、次子郑靖朱瞻埈、三子越靖王朱瞻墉、四子蕲献王朱瞻垠、五子襄宪王朱瞻墡、六子荆宪王朱瞻堈、七子淮靖王朱瞻墺、八子滕怀王朱瞻垲、九子梁庄王朱瞻垍、十子卫恭王朱瞻埏。
5.宣宗朱瞻基2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明英宗朱祁镇、次子,明代宗朱祁钰。
6.英宗朱祁镇共有9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明宪宗朱见深、次子,德庄王朱见潾、三子,朱见湜(早夭)、四子,许悼王朱见淳、五子,秀怀王朱见澍、六子,崇简王朱见泽、七子,吉简王朱见浚、八子,忻穆王朱见治、九子,徽庄王朱见沛。
7.代宗朱祁钰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怀献太子朱见济(夭折)。
8.宪宗朱见深有14个儿子。长子(早夭),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极(成化八年去世)。三子即明孝宗朱祐樘。(剩下的就不一一列举,太多了😂)
古代没有公历,明朝人怎么样才能最方便地计算一千年前是哪个朝的多少年?
在公历传到中国之前,一直用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配置记年月日时,具体年根据本朝皇帝年号,比如:贞观某年、洪武某年、康熙某年等,如果时间长久的,就会用上元甲子、中元甲子、下元甲子来定义。其实,我们的农历比引进的公历更科学,只是与世界接轨而为,现在我们的记年法也没有完全抛弃,在民间或者官方都有时会用!
中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历法的出现对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汉历,汉族的传统历法,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汉历属于阴阳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汉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旧使用汉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汉族地区使用的汉历,在辛亥年民国改用西洋历后被叫做夏历或旧历,***时被改称了农历,它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以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30日或29日,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分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第2、4、……24为"气",或"中气"。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不一致,约隔每四年增加一个月,增加到没有中气的月后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个节"惊蛰",没有气,将闰月增加到2月后为闰2月。每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汉历(农历 )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汉历(农历 )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24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具史书记载夏朝时,以冬至月后2月的寅月为正月,按干支记月法是冬至之月为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建寅月为正月,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均以建寅月为新年正月,"子"月始终维持在冬至之月。
明朝的黑点是不是满清编的?
明朝存在二百七十六年里,首先要区分开“明实录”和”明史”的区别,明廷是有自己的史官的,他们对于明王朝历史记载的一些负面资料,恰好可以被清朝当权者用来利用,成为巩固自身[_a***_]的手段,与其说清朝黑明史,还不如说明实录本身就是一种自黑,何况明朝历代帝王都有不同的风格嗜好,东西厂,锦衣卫更是民间的故事根深蒂固。
明史陆陆续续共修了九十多年,前后四次开馆,五换监修,修撰工作纵贯顺、康、雍、乾四朝,到了乾隆四年才完工,是官修史书中历时最长的一部。
实录是当朝官方撰写的编年史书,,从朱元璋到朱由校之间十五代皇帝,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保存有大量的章奏、批件等原始资料。
当时的明朝政治***,封建压迫十分严重,阶级矛盾也愈发尖锐,怪就怪是明朝的政治环境太宽松了,言官可以肆无忌惮地对皇帝展开攻击。从明孝宗开始,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评价和“明实录”中站在文官的立场上,这些帝王并不全是史官心目中的好皇帝,所以说清朝修“明史”依照“明实录”里帝王不堪的形象,形成了褒贬不一的情况,主要是明朝的史书造成的,明朝人修史,有意气、挟私心,但刻意***的,却不是太多。
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明史》的部分样本书编出来了,康熙专门看了帝王系列本纪,指责纂书大学士说:“你们这样非议洪武、宣德等人,实在太过了!洪武是开基雄主,功德隆盛;宣德是守成贤君,励精著于一时,他们的功业垂诸后世,堪称明君典范,你们这样写,议论失当,难为信史。著史之道,在于秉公持平,岂可持有私心而作偏颇之论。”
明朝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巅峰时代,加之出版业非常发达,文人流行写笔记、修私史,因此一些新颖的***、传奇开始大量出现,就胡编出许多劲爆的野史文献、大量关于本朝的传闻流言,未经“审查”,就写入书中,传播久远,在我们今天熟知,被称为四大名著中有三大名著,其中不少故事妄为事实的存在。
在有关于清朝对明朝历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明朝的历史是被清朝修改过的,关于女真尤其是建州女真的记载几乎为空白,即使有也是清廷一家之言。明朝记载虽有抹黑之疑,毕竟明实录本身就存在不少问题和嫌疑,当然明史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虽有推崇清朝“功德”之说,毕竟他们要笼络人心,不可能把明朝写的一无是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明朝历史年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明朝历史年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