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吕镇明朝历史,南吕镇明朝历史简介

kodinid 4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吕镇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南吕镇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诗词中为何偏写“南浦”、“东篱”与“青门”?
  2. 关汉卿为何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赏的是洛阳花?

诗词中为何偏写“南浦”、“东篱”与“青门”?

诚邀,平民之宴为解答。

古代文学中,意象承载着文人墨客们的情思,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使文字含蓄凝练、隽永优美。

南吕镇明朝历史,南吕镇明朝历史简介-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南浦”、“东篱”与“青门”各自代表什么呢,这与古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古人诗词多为朋友唱和、抒情言志之作,自然少不了离别愁绪,逐渐用“南浦”象征离别,同时 也少不了“愤青之举”,托菊花而言其心,而后用“东篱”来替代之。“青门”的意思就复杂多了,下文我们再细讲。

第一,关于“南浦 ”

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南吕镇明朝历史,南吕镇明朝历史简介-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屈原《九歌·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范成大《横塘》中的“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南吕镇明朝历史,南吕镇明朝历史简介-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是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同样表达送别的意象还有“长亭”。而“长亭”呢,则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南浦、东篱、青门这三个词是我国古诗词中很常见的意象,沉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自然而然有一种美学的意境和神秘的美感。

用在诗词中可以营造唯美的意境,使辞藻文雅华美,也体现了一些特殊的情感。

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下:

1.南浦:本意指南面的水边。

如《楚辞·九歌·河伯》载:“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后来变成泛指送别之地的词,包含了离愁别情等忧伤的情绪。如江淹在《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到了唐宋时期,“南浦”一词的运用更加普遍。如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辛弃疾的词《祝英台近》中写道:“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除此之外,南浦还衍生出了更多的意思。如蕴含了隐逸情怀,王安石曾写两首《南浦》诗,诗中曰“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表达了隐逸闲适的情怀。

又如,代指光阴荏苒、物是人非。王勃的诗中曾有体现:“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南浦后来还成了词牌名,可见古人对这个意象的钟爱程度。

这些词,已经成典,不需要特别介绍,自带情景,这就是诗词歌赋联文等用典的好处,一个词,就能拓展文意,别有洞天。

如东篱,出自五柳先生的***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这首田园小诗,广为传颂,意境优美,因此东篱做典入诗,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首诗的情景,拓展词本来的意思,让文在不添加字数的情况下,内涵更开阔。

东篱花下绣鸳鸯。

单看这一句,你就能明白,写的是田园农家女的日常,有着***菊东篱下的悠然。

若是换个词,

东墙花下绣鸳鸯。

试想还能有这样的效果吗?

用典是旧体诗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而一个典就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一些特定词,除问题中三个,还有很多,比如,三径,折柳,等等。

关汉卿为何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赏的是洛阳花?

关汉卿在不伏老中写的是这样。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这里的洛阳跟前面一句的东京有关。东京汴梁,洛阳牡丹。

梁园出自史记,梁王竹园。

章台是: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李白写的。

也出自汉书张敞。

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

在这里连用四典,来说明关汉卿年轻的心态。

仅供参考。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文摘如下: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锅碗豆......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梁园月、东京酒、洛阳花、章台柳都是元代戏剧艺术家们经常赏玩的美景。梁园:又称兔园,系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子刘武于大梁,在吹台修筑亭苑,名曰梁园。梁园位于开封城东南,明朝时建禹王庙,现已开辟为旅游胜地禹王台公园。

东京酒:东京即汴梁,元明时称为开封。东京酒被称为“闽酒”,“闽酒深红,如汴梁酒”。

洛阳花:主要指洛阳的牡丹花,因洛阳存有世界上最多品种的牡丹花,宋人李格非曾记述:“天下之治乱,侯于洛阳之兴衰,洛阳之兴衰,侯于园圃之兴废。”时序更替,沧海桑田,无不向人们昭示着一个哲理:国兴则花荣。

章台柳:唐天宝年间,韩翃在长安停留,蒙李王孙宴请,席间与李王孙的舞姬柳氏相识,一见倾心,李王孙大度地将柳氏赠与他,二人就此成婚。两年后,韩翃及第,便留下柳氏回老家省亲去了,谁知还未等韩翃回来,独留长安的柳氏便遇上了战乱,从此一别经年,就此失散。待到唐肃宗收复失地,韩翃便到处托友人寻访柳氏,一并带给她一袋碎金,并附上了流传后世的《章台柳》。

(洛阳晚报 冯保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吕镇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吕镇明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南浦 洛阳 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