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皇族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皇族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上古八大皇族介绍?
一、嬴姓
嬴姓,属于上古八大姓之一,千古一帝秦始皇,乃嬴姓赵氏。秦朝建立后,嬴姓也就是成了国姓,太监赵构之所以能够得宠,也与他的身份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赵构为秦国宗室远亲,也就是嬴姓家族的一员。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共有1万多嬴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及山东等省份。

二、刘姓
刘姓,乃汉朝国姓,无论是建立王朝的数量,还是称帝的人数,刘姓都远多于其他姓氏,曾经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姓氏。曾有人这么评价刘姓:“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响之巨、万姓之首。”因各种原因,在北宋的《百家姓》一书中,刘姓被排在了252位。现如今,刘姓人口超过七千万,按照人口比例来看,它是我国第四大姓。
明清皇帝的来历?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清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1559—1626年)不屈奋起,25岁时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天命十一年(1626年)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天聪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即位。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清代的皇族是怎样划分等级的?
清朝皇室爵位分为十二个等级,各等级名字如下:
1、第一级:和硕亲王
2、第二级:多罗郡王
3、第***:多罗贝勒
4、第四级:固山贝子
5、第五级:镇国公
6、第六级:辅国公
7、第七级:不入八分镇国公
8、第八级:不入八分辅国公
9、第九级:镇国将军
请允许我也来回答。
清代皇族成员的等级制度很是复杂,就内部关系而言,既有等级在顶层的皇室成员、宗室王公,又有社会最低层的卑贱奴仆。在这天壤之别的等级之间,又分为若干不可逾越的等第差别。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代皇族成员的等级地位,与皇帝亲疏关系的不同,出身的嫡庶,其等级地位显示出四个层次:
有爵宗室;闲散宗室和觉罗;革除宗室红带子和革除觉罗紫带子;包衣奴仆。在某些层次内部又有多级别的等第关系。
有爵宗室,指的是受封过的宗室成员。
男性宗室封爵有功封和恩封之分。功封指立功受封,如清初的八个“铁帽子王”,都是为清朝开国立下开创之功而被封的,其子孙世袭罔替,代代承袭王爵。恩封,指的是没有功绩的皇子,但到了一定年龄后,也都封爵。他们是皇帝的嫡系。
亲王
男性宗室封爵等级为十二等,第一等是和硕亲王,依次是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爵等级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等第之间的严格区别。如穿戴的服装帽子、出行时的警卫人员、住宅的规划、应分的庄园、上朝的班次、婚丧的仪式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甚至王府、贝勒府前的下马桩高度、行马的块数及大小,都得按等级递减,如果爵位降袭,就必须更换或者撤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皇族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皇族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