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隐晦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隐晦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为什么不写南明而只写到1644年?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写得非常好,脉络清晰,史观比较正,我喜欢。至于他为什么完结此书之后,为什么不写南明,而只写到1644年,理由基本有怎么几条。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吧。
第一、按正统历史教材,1644年后金已经入关,中原王朝大明已经走向没落。
我们大家都知道,女真原来是明朝的一部分,他们吃朱明的皇粮,接受代表中原皇权的李成梁管辖、节制。也是李成梁太大意了,对女真戒备不够,对该地各个原始部族的力量均衡没有调控到位,以致努尔哈赤浑水摸鱼,慢慢坐大。
努尔哈赤在东征西剿,以武力征服女真各部后,以莫须有的”十大过“起兵反明,开始对宗主国用兵,嗯,这是个悲伤的故事,农夫与蛇的故事。
后金在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的连年征战,穷兵黩武之下,乘借中原内乱,明朝李自成等农民军起义,前线军队吴三桂等辱节投降,多尔衮率领后金入关,反噬其主,进入明朝帝都北京。这个时间节点就是1644年,后金入关。
由于明朝一盘散沙,各自为战,比较混乱,崇祯帝又***殉国,群龙无首。后来的继任者南明,虽然一度有所恢复,但终是回光返照,最终南明帝被家贼吴三桂绞杀在云南南部缅甸。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后金入主称清,已经鸠占鹊巢,取代了朱明。那么,明史的主要部分就到此结束了。
当年明月确实有才,至少对元末明清这段历史了解的很透彻,而且,独树一帜,与当时流行的推崇元清等的众多小说迥异,真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也一定体现作者的看法和观点,态度等等。现在闭上眼,简单回顾下《明朝那些事》,回顾下朱元璋北伐元,就一目了然。
所以,当年明月如果完全按照自己这种思路去继续写下去,在当下来说,确实不合时宜,容易被不明就里地病垢。不写就最好了。
南明从1644年清兵入关到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历时18年,包括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金奥、鲁王朱以海和永历帝朱由榔共五个政权。当年明月为什么没有接着写南明,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从后世往前看,按照正史1644年崇祯自缢后明朝就已经亡了,天下大势已定难以挽回,现在不会有人认为南明有机会翻盘。而现实也是南明一直被清朝追着打,甚至夸张的说可以类比为新中国建立后的大西南剿匪,1949年建国这个时间毫无疑问,不会因为还残存一些***军队就往后推几年,那些散兵游勇被彻底剿灭只是时间问题,不会影响整体大局。因此1644年是一个时间结点。
二是南明***均比较短命而且混乱重叠,适合单独拿出来讨论而不适合作为一个王朝的一部分。比如鲁王朱以海虽没有称帝但一直独立存在,时间上与隆武帝朱聿健有重叠;而隆武帝死后,绍武帝在时间上与永历帝也有重叠。因此,这一时期比较混乱复杂,没有清晰的脉络,难以有一条明确的写作主线。
三是倘若以南明结束为结束,那么时间上应该是1662年永历帝死为标志,可这一时间清朝已经定鼎北京18年了,怎么说也应该是清朝的纪元了,还说是明朝末年有些牵强,而1644年是公认的明朝灭亡时间。
四是明朝那些事篇幅已经很长了,而南明虽然时间较短但内容丰富,发生事件也是充沛繁多,真要滤清南明的“那些事”恐怕还要增加一小半的篇幅,考虑到作者自身的工作调整、写作时间、未来出版要求等等,也是难以完成的。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是写整个明朝的始终的。
那么为什么只写到1644年呢?因为现在基本的说法,大明正统王朝都是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景山而亡为止。
但实际上,在崇祯上吊后,大明在江南还有完整的半壁江山,朱明王室的其他成员,先后被各方势均力拥戴成立过几个不同的***,从1644年开始,到1662年永历帝被杀,历时18年。
崇祯帝自缢景山
南明
有些相似性的南宋,在一般认知中,为什么南宋灭亡的时间点,没选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帝,这个时间呢?
南宋一般认为亡于1279年3月19日,这一天在崖门海战中,南宋朝廷残余力量战败后,在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和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史称国沉南海。
南明方面的历史资料很少,清朝不承认南明,也就没有官方组织编纂关于南明正史的典籍。
而且即便是,私人所编的南明历史典籍,也因为容易涉及清朝开国不好的一面;所以文字 狱和编纂四库全书时,也将销毁南明相关史料作为销毁重点,清朝是禁 止私人编明史的,所以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是根据史料参考尤其是正史来写的。很明显他没法接触到,足够权威的南明正史资料。
而留传至今,且涉及南明历史文献资料的两本书,明季南略和国榷都写的不详,所以明朝那些事,只能到1644年结束,而且主流也都认为,明朝结束是在1644年。
为什么四大名著中有三本皆出自明朝?
四大名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其中呢,《红楼梦》是清朝写的,其他三本名著都是明朝的作者写的,这个是有什么偶然或者必然的联系在里面吗?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四大名著”这个称号的由来吧。
四大奇书
“四大名著”可以说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号,并没有正式的文件什么的说这个。明代的王世贞最先提出了“四大奇书”这个说法,当时选的是《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而后冯梦龙也提出了他心目中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这个版本的四大奇书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而后清朝的李渔也认同了这个观点,李渔认为王世贞说的四本书中有传记、有散文、有戏剧,有***,都不是同一个类型。而冯梦龙提出的四本奇书都是长篇通俗***,而这个“四大奇书”的观点也被大众所接受。后来大家都知道,《***》中有太多关于性的描写,被认为是***书籍,被封禁了。渐渐的与之相似的《红楼梦》代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四大奇书之一。而“四大名著”其实就是“四大奇书”在当代的说法,像鲁迅、郑国铨就在其文献当中肯定过“四大名著”的说法。
为什么四大奇书三本都是出自明朝呢?
1.一个是提出四大奇书这个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提出来的,自然是以出现了的***为标准,要不是因为《***》一直被禁,四大奇书四本都是出自明朝的。
2.明朝的印刷业非常的发达,和***互相影响,导致话本***也非常的兴盛。唐诗宋词元曲明***,***在明朝走向了成熟。
3.明朝的文字狱的影响,让更多的人想要表达一些什么,四大名著都是隐晦的批判社会现状的。你越不让我说,我越要说,催生了不少好的***。
你先了解四大名著这个名号的来历就知道了。
简单说吧
清代就有明代四大奇书之说,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破四旧,古代文学作品一扫光,书店里全是毛选红宝书。中美建交,为了向各国记者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达,周恩来指示出版一批古代文学作品,结果被抢购一空。多次加印。在文化饥渴的时代成为热潮。
八十年代初,出版较为宽松,形成读书热潮,古代文学作品里,三国水浒西游红楼尤其受欢迎,主流媒体仿照清代四大奇书书法,称为四大名著。
因此,四大名著的说法并不长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首先了解四大名著的来源。从文学史的层面来看,四大名著的前身是四大奇书。四大奇书是明代中晚期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四部***。根据鲁迅的观点,四大奇书实际上分别对应了中国古代***的4种类型,也就是历史演义***,侠义***,神魔***和世情***。
其次,为什么会从四大奇书变成四大名著。这是因为***这本***当中有大量露骨的性描写,从诞生之日起就毁誉参半,社会风评始终处于两极化的状态之中。而到了清代中期,另外一本著名的世情***红楼梦开始流传开来。红楼梦对于性描写较为节制叙述的家族形态比***更为宏大,语言文字上也更为精巧。所以到了清晚期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主张将红楼梦替换掉***,四大奇书也就因此变成了四大名著。
最后,从整个四大名著这个概念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它最早是在明代中后期开始成形,到清代晚期最终确定的。这个过程就决定了,它实际上是以明代***为主体,而不是以清代***为主体。因此就以明代***为主。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清代的***创作,同领域的并没有出现比明代***更优秀的成果。清代也有一些侠义***,比如三侠五义,但其水准还是离水浒传有很大距离,不足以取而代之。神魔***当中的镜花缘情况也是如此。历史演义***是中国古代***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清代的历史演义***数量众多,尤其是晚清时期的蔡东藩,一个人独立创作了涵盖从上古到民国时期的历史演义***,但总体水准离三国演义***依然有很大的距离。清代一些重要的***代表比如聊斋志异不是长篇***,所以不可以和这些***进行比较。谴责社会的所谓谴责***,在明代时期并没有对应的类型。所以也没有办法取而代之。
西游记有哪些隐晦内容和暗示?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上险阻重重,孙悟空一路降妖打怪,最终到达了西天,求得了真经,后来唐僧、孙悟空成了佛,猪八戒成了净坛使者,沙僧成了金身罗汉。
仔细回味一下,其实孙悟空代表的是唐僧的戾气,猪八戒代表的是唐僧的欲望,沙僧代表的是唐僧的愚笨,最终一路修行,取得真经,回到大唐。
其实故事的真实性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现在所知的西游记,一个是真实的叙述。
现实虽然有很可悲的地方,但是我们心存美好,一念成魔,亦可一度成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隐晦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隐晦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