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武官的历史,明朝武官的历史地位

kodinid 4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武官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武官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代的总兵是什么官职,兵权有多大,统领多少部队?
  2. 说一说明朝的将军官职等级?
  3. 为什么明朝的文官地位高于武官?

明代总兵是什么官职,兵权有多大,统领多少部队?

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明朝的兵制承袭发展了唐、宋、元兵制的特点建立了卫所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管辖秩序为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体系。

明朝武官的历史,明朝武官的历史地位-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代总兵始设于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以后在四年(1371年)、七年(1374年)、二十年(1387年)都有总兵被任命。建文二年(1400年),命李景隆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明成祖即位,命何福佩征虏将军印,充总兵官。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始颁将军印于诸边将,其中有总兵4人,参将4人。但镇守蓟镇的总兵不得称将军挂印。

总兵官成为镇守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之后,改变了练兵将领不指挥作战,指挥作战的将领不管练兵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事权专一的局面,但也存在着总兵称霸一方、拥兵自重的可能。为维护中央集权,再有战争时,朝廷又要往下派员,称为巡抚,参与军队管理,削弱总兵官的权力。开始巡抚只为临时性的工作,后来才成定职,常驻地方。这样一来,不仅原来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要受其节制,就连总兵官也要听其指挥。

总兵官之下,还设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游击之下还有坐营官、守备、把总、提调官等。

明朝武官的历史,明朝武官的历史地位-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说一说明朝的将军官职等级?

也就是总兵

总兵为中国明清两朝的武官官职军阶名称,实施期间约为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该名称于明朝为无品制,清朝则通常为正二品;比叙今之军长。

14世纪-17世纪初之明朝时期,总兵为无品级之武官官名,其统辖兵士、编制定员、位阶皆无一定,通常为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清朝之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之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则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于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谱。一般来说,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明朝武官的历史,明朝武官的历史地位-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台湾而言,20世纪之前,台湾总兵受台湾道节制,统辖部队称台湾镇,官衔亦称台湾镇总兵,人数则在一万名至一万五千名左右

为什么明朝的文官地位高于武官?

土木堡之变的后遗症。明初的政治格局是出身科举的文官***,世袭和军功出身的军事勋贵集团以及直属皇帝宦官系统互相牵制平衡。三者人员从政治成分来说也基本不同,避免了串联一气的可能。土木堡之变把军功勋贵集团一扫而空,一蹶不振。文官***独大后开始垄断治理权,后期几任皇帝想重建军功集团都没成功,正德皇帝甚至死的不明不白。

明朝武官的品级虚高,明朝文官的品级虚低。明太祖朱元璋本意想借此抬高武官的地位。但是这种地位建立在不公平的制度设计上。在没有实力支撑的情况下,武官品级虚高。如果武官获得皇帝格外的青睐和信任时候,这个制度才能够实行。但是一旦皇帝需要依靠文官,要在文武之间求平衡,这个制度就不足,有缺陷。我们在阅读史书,看到一个六七品的文官不鸟一个三四品的武将时,往往会为这个武官打抱不平。但是实际上。这个六七品文官所拥有的权利,大于那个三四品武官的权利。这样明朝文官地位高于武官地位,其实是双方真实权利的体现。

明朝是一个高度稳定的朝代,如果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选一个最安定的朝代,明朝可以排第一。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除去开国初期和末期,基本都是平稳安定的局面。明朝进入和平时期,为了抑制武将的权利,在和平盛世年代文官的地位比武官的地位就会高。一个朝廷进入和平安稳的发展期,势必压缩武将的权利,每个朝代都是适用的。以文制武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更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统治。欢迎留下您的看法,求关注,求点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武官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武官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总兵 明朝 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