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东征明朝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东征明朝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帖木儿东征大明到底出动了多少人?
帖木儿东征军队号称20万精锐(实际兵员可能10万左右)。 据《新元史·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五》所载:帖木儿遂大举伐明,募精兵二十万,以粮运不给,载谷数百车,军行至沃野,即播种之,弃异日之军食。又驱牝骆驼数吉头,如饷乏,则餐其乳以济饥。中途遇大雪,士马僵毙。
朱棣知道帖木儿东征吗?
朱棣知道帖木儿东征。
明军对此次帖木儿帝国军队即将入侵的军事情报也有误,明成祖接到军报是帖木儿国和袭边扰境,因此认为这只是蒙古人的一次骚扰而已,并不知道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入侵,因而在边防的准备上是不够充分的。
而帖木儿军确实准备充分,为了这次远征,帖木儿准备了20万只山羊随军远征作为口粮,而且和卫特拉蒙古已经有了联系,准备合兵一处,如此一来,明军面临的军事压力就要更大了。
当时明军的军备已经有所退化,当时朱棣刚刚篡位成功,中央的政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稳定,而且明军所依赖的火器,口径已经明显的比开国时小得多,根本不能击穿帖木儿军的重甲。
反观帖木儿军,不但拥有更强的单兵火铳,而且还有重型的攻城火炮和巨型臼炮,以及配重投石机,这些东西往那一摆,中国的中世纪城墙还真没有能够挡得住的这些重型武器的进攻的。
所以初次交手,明军的失败是必然了。但是后续增兵在变成持续的拉锯战之后,情况就不一定了,毕竟当时大明的国力还是很强盛的,经济完全耗得起,而帖木儿又是客场作战。此外按照外交关系,蒙古黄金家族和帖木儿也属于敌对关系,保不准黄金家族半道上捅刀子。
而且帖木儿也没有能够一举攻灭大明的实力,帖木儿最佳的策略是趁大明刚刚易主,政局不稳,然后用侵略的方法搅乱大明,最好可以挑起内战,然后培养亲近自己的明***,减弱大明对中亚的影响,提升自己对东亚的影响。不过,并不认为以朱棣的能力帖木儿会成功。
明朝最辉煌的时候,地球上有没有哪个国家能打得过明朝?
几次了差点被灭,还吹!
土木堡之变,嘉靖年间俺答的一次南下,崇祯时皇太极绕道蒙古到北京城下。
土木堡之变时明朝还是国力较强时期,由于英宗和王振决策失误导致土木堡大败,但于谦守住了北京城并大败瓦剌军,瓦剌损失较重,看占不到便宜就把英宗放了退回漠北。
嘉靖中期以后,奸臣严嵩专政,导致朝政混乱,边防松懈,民不聊生,严嵩认为俺答南下目的只是掠夺财物,故紧闭北京城门而不备战,不过俺答确实也只是以掠夺为目的。
崇祯时,皇太极避开袁崇焕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从古北口打倒北京城下,由于各地勤王军队支援且清军也准备不足,所以清军撤回关外。
这些难道不算么!╳吹会说这是内斗。
而我写他们和中央王朝打战,是内斗不是入侵,为何某些人不乐意极了,呵呵!
帖木儿帝国曾欲与帝国一较高下,可惜埃米尔.帖木儿汗死在了东征中国的路上。后来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也有与明帝国一觉雌雄的能力。再往后明帝国就逐渐衰落了,面对蒙古威胁只能大部分时间***取守势,基本无力征讨,曾经征服的疆域也大幅缩水。
明朝最辉煌时期莫过过于永乐一朝。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对外明朝五次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对内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 ,疏浚大运河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加强对南海的经营。
永乐前明朝初建,国立尚在恢复,永乐后仁宗,宣宗皇帝以宽仁治国,这个时期明朝领土的扩张性出现了下滑。土木堡之变将明朝数十年积蓄的粮草军械付之一炬,明朝从此再也没有对外扩张过。
那么我们看看在永乐时期国际地图。
从地图上看,同时期在明朝周围能与明朝抗衡的帝国只有帖木儿帝国和漠北北元,南美的印加帝国和北美的阿兹特克帝国外强中干,连西班牙的200殖民军都没打过,自然不会是打得葡萄牙和荷兰侵略军满地找牙的大明帝国的对手。是时候,明军每营(5000人规制)配有“霹雳炮”3600杆,火药9000斤,铅子90万个,同时部队还配有***、大连珠炮200杆,野战重型炮160位,除此外明朝每营还拥有1000人为骑兵,明军共有近200万军队,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军队人数多少往往是获胜的关键。
对比同时期的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军事力量是蒙古西征军后裔与突厥附庸部落构成的河中军事集团。以骑兵为主,对上同时期明朝的远距离火枪没有任何优势,帖木儿作为一个半游牧半农耕国家,其短时间能集结起来的兵力不过20万,与明朝的200万大军相比更是螳螂挡车。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突厥为主体的国家,其***教的政体对大明哈密卫所部会有一些号召力,但也是仅此而已。总之,帖木儿帝国不会是明朝的对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征明朝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征明朝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