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桂林的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桂林的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徐霞客关于桂林的描述?
徐霞客是明代的一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曾多次游历中国南方各地,其中也包括了桂林。在他的旅行日记中,对桂林所见所闻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其中提到的内容包括:
1. 桂林山水与仙境类似,其风景优美、奇妙,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2. 桂林的山,绝顶的高处插入云海,峰峦叠嶂,给游客带来深深的震撼和感叹。
3. 桂林的水,清澈见底,涓涓细流,沃野千里,形成了一个美丽、舒适的水乡风景。
4. 桂林的独特地形特点,在这里可以看到如神仙、猫儿、马鞍等奇特的地貌。
5. 桂林民风淳朴,城市整洁美观。
徐霞客曾描写象鼻山:“插江之涯,下垮于水,上属于山,中垂外掀,有卷鼻之势”。大体介绍了“象鼻山”名称的由来:山形酷似一头临江汲水的巨象。有这么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在城市因为视野的阻隔等原因,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到了乡间就不一样了,徐霞客是这样描绘阳朔的:“县之四围,攒作***玉笋世界矣。”
回答如下:徐霞客曾在《游记》中对桂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包括:
1. 桂林山水甲天下,山峰秀丽、江河清幽、洞穴奇特,处处皆是风景名胜。
2. 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尤以漓江、象山、七星岩、芦笛岩等景点最为著名。
3. 桂林山水的美景不仅体现在昼夜不同、四季变幻的自然景观上,也体现在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地方特色等多个方面上。
4. 桂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传统民俗,如古城墙、千年古寺、民族特色街区等。
总之,徐霞客对桂林的描述充满了赞美之情,表达了他对桂林山水、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的深深喜爱和敬重。
为什么说一个桂林,半部中国史?
因为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桂林都是作为广西的政治中心。唐朝时期,今桂林为桂州都督府,治所今桂林。所谓的“桂州都督府”,是岭南道“五管”之一,相当于今天的副省级行政区划;明朝时期,朱元璋在广西设置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设于桂林府临桂县(即今桂林市);清朝时期,广西省省会也为桂林;民国时期,广西省会也半数时间在桂林。
可以说,桂林作为广西政治中心的历史非常悠久,时间也非常的长。持续了明朝时期、清朝时期、民国时期,共持续了约500多年。而且桂林作为广西的政治中心,对广西历史、乃至中国历史都影响巨大。民国时期,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积极抗日,浴血奋战,无数的广西子弟兵在抗日中为国捐躯。
锦江王府相关的历史?
桂林锦江王府是明朝藩王靖江王朱守谦的藩王府,始建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年建成,南北长556米,东西宽355米,占地面积19.78万平方米,其城垣全部***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墙厚5.5米,高近8米,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称王城。
桂林历史上建有哪些文庙?
恭城文庙
始建于明朝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位于恭城县城现在的拱辰西路,是桂林唯一一座保留完好的文庙。
桂林府学
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在独秀山下。北宋熙宁年间迁址城东南隅。南宋乾道二年毁,三年重建于城西始安郡故址。元至元十四年又毁于兵灾,十七年重建。清康熙十一年向西南移建,将相邻的临桂县学旧基地并入,清末废毁。
全州文庙
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旧址在州城东北部。南宋绍兴十三年迁于凤凰山南麓,分别在元至正十年、明洪武四年、宣德九年、正德八年、清顺治十六年、康熙二十年、雍正二年、乾隆三十年进行了8次维修,民国年间尚存部分建筑物,曾是私立大同中学校址。民国33年被日军尽毁。
兴安文庙
始建于隋代,旧址在今县城看守所内,解放后被毁,状元桥移至灵渠公园内。
永福文庙
故址在今百寿镇旧县村,原为永宁州学宫,明万历九年后几经重修,建有文庙,光绪三十二年被改为永宁州小学堂。
灵川学宫
按过去的***也属文庙,建于南宋建炎年间,位于灵川旧县城(今三街)西约一里,从元朝到清朝乾隆年间,因房舍倒塌,迁至旧县城东南大象山,后遭火焚又迁至旧县城东街再因水患迁至旧县城南门外高阜,最后因缺饮水又迁回东街。光绪二十六年后停办。
平乐学宫
始建年月无考,原址在城东二里的考磐涧西边(今平乐镇大拱冲口处),宋宣和年间迁至城内州衙门左侧,淳熙年间又迁回考磐涧旧址,元初毁于兵火。明宣德十年大修,嘉靖四年迁至城北门内凤凰山下,崇祯末年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年重建,清末废毁。
义宁县学
建于宋代,初在义宁县城南隅,南宋咸淳六年迁香林寺东,后迁城西。明天顺年间崩毁,5年后重建。明末清初遭兵火,只存正殿。雍正四年后多次重建,清末废毁。
灌阳文庙
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现在的县城灌阳路,现仅存大成门,天子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桂林的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桂林的明朝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