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细说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细说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这本书?其中所讲述的历史客观吗?
头条很多伪明粉的辩论依据就是“你去看看明朝那些事…”,他们一面全盘否定《明史》、《明实录》之类文献,一面又以主要参考《明史》、《明实录》的《明朝那些事》作为他们的“信史”……
《明朝那些事》可读性很强,但掺杂了作者的太多个人情感,也有很多错误,是一部作为入门读物评价极好但史学界却评价不高的通俗读物。且后面因为涉及比较尖锐的问题作者虎头蛇尾就此打住了。这部书勾起了很多人对历史题材的兴趣,但也仅仅是兴趣而已。而作者因为这本书的影响受到赏识被从海关升调到某县做副县长去了。
平心而论,本人看过这部丛书的一部分,但没有全部看完。我认为但凡接触过这部丛书的人,都应该对它要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学识水平和阅读深浅程度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每位读者对它的评价,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最高明的观点和见解,而是本着“闻过则喜”的态度虚心接受别人的不同见解,甚至是批评,如此才能不断进步。这部作品诞生于十多年前并且能火热至今,必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该丛书的观点,以期大家指正:
一、关于作品的一些认识,创作风格等。
用“历史小说”来定位《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应该是客观准确的,它不具备传统正史的学术水准,但也不像一般的纯属虚构的小说。了解这部作品的人应该都知道作者“当年明月”(真名叫石悦)是基于《明史》等正史文献来创作该作品的,简单说就是在《明史》等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加工写出的。所以该作品讲的基本上都是“真历史”,我给真历史加上引号是因为《明史》本身记载的都未必是绝对真实的历史,这点我相信大家会认可。这部作品一共有7本书,内容涵盖了从明朝建国前后到1644年明朝灭亡这300年间的史事。作品以明朝十几个皇帝为节点,然后选取每个皇帝在位期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加以展开,以此来贯穿讲述整个明朝的史事。当然该作品也不是纯粹的对正史进行另一番解读,其中有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观点,而且叙述风格是相对风趣的,不像正史那般晦涩。简单说就是它是一部涵盖了整个明朝历史的而且通俗易懂还有趣的历史***。
二、流行的原因。
我认为该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兴趣,主要在于作品本身的体裁、内容完整性以及叙述风格这三点。如上所述,它是一部历史***,它比正史通俗易懂又比一般***更接近史实,这点是很符合历史爱好者的口味。其次,它讲述的是一整个朝代的故事,而不是一个短时期的故事,这点是有优势的,可以让读者一口气看完一个朝代的故事,所以也正中读者的胃口。此外,该作品在叙述风格上具有很大的优势,风趣的叙事风格加上作者在书中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的刻画,很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该作品盛行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成功掌握了一大批读者的心理:对那些喜欢聊历史但又不爱看正史书籍的读者,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速成秘籍”,看完这本书很快就有了吹历史的资本。
三、评价、意义。
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评价是基于它的体裁定位,作为一部历史***,它成功引起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所以它算一部成功的作品。其次《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很好的向大众“科普”了明朝这个朝代的历史,引起了很多人对历史的兴趣,具有很积极的意义。不过《明朝那些事儿》并不具备开创性的意义,在其之前十年出版的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才是被普遍认为改革了史书写作风格的著作。当然即便如此,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历史***是继《万历十五年》这部明史研究专著之后少有的一部引起广泛兴趣的好作品。
应该是客观的,举一个例子。中国明史研究届里公认的专家叫毛佩琦,在央视百家讲坛《正说清朝十二帝》大获成功之后,央视又邀请毛佩琦讲《正说明朝十六帝》,可是毛先生讲到成祖以后就停止了,可以说刚开了个头就不讲了。后来毛佩琦自己出来说:自己讲课的目的是为了普及明史,但突然发现网络上有个《明朝那些事》,仔细看了之后毛先生认为这个作者讲的更好,不但是正史,而且讲的生动,更有利于普及明朝历史。于是毛先生转而支持当年明月,为他的这本书做序!这就说明这本书讲的绝对是正史
明月所著《明朝那些事》全卷我看过两遍,写的真好,通俗易懂,令人赞叹,历史上的书你非要较真?告诉你,读史书谁能讲的明明白白?都是看资料写出的,但是看后对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多少能了解一些,挺好。
明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又该如何理解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
说起闭关锁国,这要从明太祖时期说起。
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武装走私和劫掠骚扰。
为防备沿海奸民和他们勾结,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止百姓私自出海。
明成祖时期,为了追击建文帝派郑和下西洋,也仅仅是和海外各国进行官方的“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能出海。
后来,成立市舶司也是***设立了专门接待来访使者的,除了朝觐皇帝外,是允许商人进行固定规模的通商的。
到了清乾隆年间,完全开始“闭关锁国”。
圣旨明令规定除广州外,停止其他一切对外贸易,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口通商”。
虽然清的闭关锁国相比于明来说,更加严格、封闭,但是在对待对外贸易的方面,却是和明一脉相承的。
明朝的对外政策,是通过朝贡体系来完成,明朝自认为是天朝上国,把来往的其他国家,都作为“附属国”的地位来交往。
外国供奉的来朝贡品,经济价值都有限,而明朝的赏赐品,价值都远超出外来国贡品的经济价值。明朝通过这种政策,吸引外国来朝贡。
郑和下西洋后,实施海禁,北修长城,闭关锁国,这其实是一种进攻战略。因为此明朝的生产力水平与科技水平高于周边国家,甚至在全球都是领先水平。
明朝通过闭关锁国,可以避免科技被外国学到,也避免粮食、铁器、盐巴等战略物质流入外国,尤其是蒙古。通过闭关锁国来摧毁蒙古的经济,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闭关锁国,始于明朝。谁知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葡萄牙与西班牙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占领了大片殖民地,引爆了商业革命,荷兰人引爆了技术革命,英国人又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明朝实行闭关锁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与商业革命。
清朝中前期的闭关锁国,又错过了技术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果鸦片战争中被吊打。
直到1861年,清朝开启洋务运动,才奋起直追……
1、明初严禁政策
朱元璋确立的对外政策有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努力营造以“厚往薄来”为特征的朝贡贸易体制下的睦邻友好关系,二是严禁中外商民自由贸易。
永、宣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建立南洋及印度洋地区的和平秩序,以吸引更多的国家前来朝贡。
3、明朝中后期稍微放松时期
明中叶后,东南沿海居民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违禁甚至武装下海者日趋增多,在此压力和朝贡贸易越来越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明廷不得不在隆庆时有限度地允许东南沿海人民出海贸易。
扩展资料: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53964
在华夷之辨作为对外政策之后,朱元璋认为明朝只需要处理国内事宜,然后等待周边的小国家前来朝贡,并且要在边境上做好防御,防止这些小国家以下作乱,这些做好了就足够。
明成祖朱棣以武力夺取皇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朱棣更为主动一些,在位期间曾经派遣郑和下西洋,像海外诸国宣传中原王朝的强大,并且要求这些国家前来朝贡。
明仁宗皇帝时期,明朝的对外政策又延续了明太祖时期的风格,各类海外拓展活动都下令停止,有前来进贡的使节也派人护送回国,明朝又回到了以前守备为上的政策。
明朝的对外政策主体分三个阶段:
1.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认为边境都是小国,可以作为附庸,但也是祸患,所以既要联系也要严防。所以制定了两个对外基本原则:一是努力营造以“厚往薄来”为核心的朝贡贸易体制下的官方睦邻友好关系;二是严禁中外民间自由贸易,防止不安全隐患(倭寇横行、蒙古间谍)。
2.朱棣时期的积极对外
朱棣坐上皇位后,编撰永乐大典,弘扬其文治武功,积累民望和朝望,不排除寻找朱允炆下落,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与外界联系和贸易往来,强大船队,一方面与当地贸易,一方面打击海盗,维护了南洋和印度洋海域安全,吸引更多的国家前来朝贡。
3.明中后期变化
郑和七下西洋,随着郑和离世,国力的消耗,支撑不起继续海航,加上东南沿海倭寇横行,甚至有的当地土匪地主与倭寇勾结,因此开始实行严格海禁政策。随着明中后期剥削加重,百姓生活困难,有一部分百姓武装下海到南洋贸易,明朝根据情况又稍微放开。
明朝统治者虽然***取闭关锁国,但对于一些先进技术是***取积极[_a***_]运用,比如火器的使用,明朝工部和兵部有专门人员研究火枪和火炮,不但进口,还自己研究改进。
与明朝不同的是,康熙虽然接触西方技术,但只是自己看学,却杜绝臣子和士子学习和研究,唯恐被人运用推翻自己。
因此,明朝的闭关锁国并不是完全意义的闭关锁国,只是一种被动防御外敌的选择。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是结结实实的闭关自缚。
庚戌之变是怎样的,是否是明朝的第二大耻辱?
先谢谢邀请!
庚戌之变确实算是明朝第二大耻辱,明朝的第一大耻辱肯定是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
庚戌之变发生在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蒙古鞑靼的俺答汗想让明朝扩大和增加边境贸易,明朝和蒙古自土木堡之变后结下了很深的仇恨,因此嘉靖帝自然拒绝俺答汗的要求还斩杀了使者,所以俺答汗大怒率军侵犯大同,企图用武力达到目的。
大同总兵张达和副总兵林椿奋死抵御俺答汗战死沙场,而宣府和大同两镇总兵仇鸾怕死畏战,重金贿赂俺答汗,请求俺答汗再勿侵犯大同和宣府两镇,请他移兵东去,于是俺答汗拿了钱就真办事了,鞑靼军队从古北口攻入京郊附近。
看到这里就要明白连明朝军方***像仇鸾之辈畏战怕死,所以鞑靼军队还会对明朝手软吗?
而这位仇鸾因为早早得知俺答汗入侵北京的消息,所以他能在第一时间率军进京救援北京城,被昏庸的嘉靖帝认为忠肝义胆,拜为大将军,总督天下各路勤王援军,全面负责抵御俺答汗。
在看这里嘉靖帝拜仇鸾为大将军,而这个仇鸾可是贪生怕死之辈,用这种人去抵抗鞑靼军队,就可以想象当时明朝内部官员都有多么畏战怕死了。
兵部尚书丁汝夔问计于内阁首辅也是明朝历史上的大奸臣严嵩,而严嵩更是畏敌如虎,他指使兵部尚书丁汝夔对鞑靼军队避而不战,任由鞑靼军队肆意在北京郊外烧杀抢掠。
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不过是掠食贼,饱了自然便去。
丁汝夔因此会意,他下令京郊各关隘不可轻举妄动,并指示仇鸾也要坚壁不战,不发一失。仇鸾本来就是畏战之人,他本不想与俺答汗交战,更何况还有了兵部尚书丁汝夔的指示,仇鸾则更加名正言顺的怯战。
当然除去明末亡国之辱,“土木堡之变”绝对称得上是明朝的第一大耻辱,那么“庚戌之变”当之无愧是第二大耻辱。
“庚戌之变”发生在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距离“土木堡之变”(1449年)已经过去101年。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是吉思汗十七世嫡孙,黄金家族后裔达延汗的孙子,为了对抗瓦剌部落,一直希望明朝开放边境贸易,结果被明朝拒绝,派出的使节也被明朝所杀。俺答汗恼羞成怒,率军进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后又进犯怀柔、通州等地,一时间京师***。
当时北京城内禁军仅四五万,还有不少老弱兵丁,嘉靖帝急令守城,并飞檄传令诸镇出兵勤王。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七镇先后五万余人驰援京城,但是都不敢与俺答汗一战。朝野上严嵩、大将军仇鸾也令将士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以至俺答兵一度攻至东直门、德胜门。后来俺答汗放回了俘虏的宦官杨增,手持书信回复明廷,称“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尔郭!要求放开边境贸易。
嘉靖帝问计于群臣,大学士严嵩主张“抢够就走,不足为患”,礼部上书徐阶反对听之任之,主张派人先让俺答汗退兵,再商议边贸事宜。嘉庆帝***取了徐阶建议,派出杨增等人前往和谈,“庚戌之变”以明朝答应放开边境贸易、俺答汗退兵告终。嘉靖帝深引以为奇耻大辱,对阁臣说:“外域之臣,敢于我前带信坐观城池,可欤?不一征诛,何以示惩!”严令加强边防。
事实上明朝在第二年(1551年)仅开放了大同马市,俺答汗在此后二十年经常南下抢掠,最终在隆庆四年(1570年),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部落归属中央朝廷,长城一带才开始安宁。
“庚戌之变”促进了蒙、明贸易的正常化,另外影响更加深远、持久的走西口人口大迁徙也从此拉开了序幕。但是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明朝事实上的政治***、军事衰弱,最终走向末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细说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细说明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