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唐唐朝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隋唐唐朝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接近300年的历史中,长安一共被攻陷过几次,都是怎样的?
感谢邀请.
长安被攻破六次.
2,公元763年,被吐蕃攻陷.
3,公元783年,被士兵哗变攻陷.
4,公元881年,被黄巢攻陷。
5,公元893年,被秦王李茂贞攻陷。
6,公元903年,朱全忠摧毁了长安.
由此可见,安史之乱对大唐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间接摧毁了***盛世。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的诗句描述当时唐朝强盛时期的景象,每当我们谈起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这些无不让国人感到自豪,展示了民族自信心。大家可知道,唐朝有近300年历史,长安被攻陷了几次?让我们来数一数:
第一次被攻陷就是唐朝强盛末期,天宝十五年,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这次的***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第二次是唐代宗广德年间,吐蕃、回纥联军攻陷长安,让唐代统治者再次丢下长安出逃陕州,这让本来就走下坡路的唐王朝更加衰弱;
第三次是唐德宗建中三年,爆发“泾原兵变”,叛军占领了长安,使得唐德宗带着妻儿老***皇出逃,攻陷后的长安被这帮叛军大肆掠夺金银,对唐王朝破害极大;
第四次是“黄巢起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说到做到,以诗为证。率领农民起义军,轻松拿下长安,当然最终还是政治能力不成熟,导致了起义失败;
第五次,乾宁二年,唐绍宗被节度使李茂贞和王行瑜赶出长安;
第六次天复元年,主角还是唐昭宗,虽然没有被军队攻占了长安,但作为皇帝的唐昭宗却被宦官劫持到别的地方了;
第七次,也就是唐朝近三百年历史中,最后一次被攻陷,也同时导致了唐朝的灭亡。主角依然是悲催的唐昭宗,这次没有那么***了,直接被反叛者朱温杀死,从此长安再也没有被后来的封建朝代作为首都了。
1、安史之乱沦陷于安禄山之手
公元755年,***巅峰之际,安禄山叛于河北。李隆基连派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位***名将统领20万大军抵挡,仍然未能阻止叛军的凌厉攻势,潼关失守,李隆基西逃,长安沦陷。
安史之乱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唐军趁着安史叛军内乱之际收复长安。
2、吐蕃攻占长安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但却使唐朝由盛转衰,国力虚弱。
吐蕃陷长安
同年,吐蕃乘唐军均在东部平叛之时,大举攻唐。公元763年十月,吐蕃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唐代宗逃到陕州避难。于是,吐蕃占领了长安。
长安陷落15天后,被郭子仪收复。
3、唐德宗之时陷于藩镇之手
长安被吐蕃攻陷过一次,那是在臭名昭著的安史之乱刚刚结束的公元763年,之后吐蕃连凤翔都难以越过,何谈连番攻唐之首都呢,而在安史之乱期间,回纥趁机洗劫了洛阳,这就是传说中的被异族轮番蹂躏。在安史之乱期间的吐蕃攻一次首都、回纥劫两次大都市,然后传来传去就变成多次了。
攻陷长安最多的还是内部势力,安史之乱、泾卒兵变、黄巢起义以及朱温等末年的军阀。计所谓的首都沦陷,756年内部一陷,7年后的763年外部一陷,再20年后的783年内部一陷,其余的内部攻陷都是880年后的天下大乱了。没有安史之乱的前提,任何一个外族政权都不可能攻陷作为都城的长安。而从784年至879年这将近百年里,长安未曾沦陷过,说明在收复长安后,唐朝稳固了首都的防御,并增强了中央实力,使得不论是外族还是国内叛乱都不足以威胁到长安。历史上很多王朝和世界帝国,首都沦陷一两次就万劫不复了,然而唐朝是一只九命猫,最终亡于自己的军阀,而非亡于外族。
唐诗的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是如何区分的?
今人习以为常的知识,未必都是横空出世,瞬间成立,而多半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逐渐被世人接受认可。唐诗的分期,就是这么一种常识。
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即所谓“四唐说”,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唐诗诞生之后的五代和赵宋时期,人们已经萌发出对唐诗进行分期的概念。程颐的***,“程门立雪”的主人翁杨时,在《龟山先生语录》中说:“诗自河梁以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
杨时提出了盛唐、中唐和晚唐,即“三唐说”,没提及初唐,也未进一步阐明划分的界限。不过,这可以视作是“四唐说”的肇端。
如果说北南宋之交的杨龟山还未有“四唐”的概念,那么,南宋的严羽可以说已经朦胧具备四唐的意识了。他在《沧浪诗话·诗体》下,列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和晚唐体。
严羽列出了初、盛、晚三唐,而大历和元和,后人一般视之为中唐的两个重要阶段。因此,严羽获得了唐诗分期首创者的桂冠。
只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严羽讨论的是由风格划分的诗体问题,而非由时间划分的诗史问题。所以,他并不是明确提出“四唐说”的第一人。
严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现超越其见解的观点。而元代的杨士弘编有《唐音》一书,他辨音选编唐诗,把其所认定的“正音”之诗大致按照严羽“五唐”说的顺序排列。
可以说,杨士弘实际上把严羽的唐诗风格论思想中的唐诗分期思想强调了出来,并加以强调。可惜,整个元代没出现一位学者,更进一步提出四唐说。
正式提出四唐说的是明代学者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他变严羽五体为四体,以贞观、永徽为“初唐之始制”、神龙至开元为“初唐之渐盛”;***天宝为“盛唐之盛”;大历、贞元中为“中唐之再盛”,元和之际,为中唐向“晚唐之变” ;开成以后为“晚唐变态之极” 。
唐朝的历史主要划分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每个对应不同的时期。
初唐:玄武门之变之前
盛唐:玄武门之变之后到安史之乱之前
中唐:安史之乱之后到黄巢起义之前
晚唐:黄巢起义之后
相应时期的唐诗,也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不过具体到了对应年份: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
盛唐:玄宗***元年(公元七一三年)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七六六年)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八三六年)至哀宗天佑四年(公元九O七年)
对唐诗喜爱也只是刚刚开始。怎么划分也不是不精确。以初唐骈体文和赋为主。把诗从艳词走上更加宽广的诗境界,以初唐四杰的骆宾王,王勃,杨炯,卢照邻。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打开盛唐唐诗之大门。所以说孤篇压全唐。是盛唐的开篇之作。喜欢晚唐的李商隐的《锦瑟》最后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
一般认为安史之乱为分界点,安史之乱之前的为初唐***唐,安史之乱之后为中唐和晚唐。初唐时期唐朝国力鼎盛,至唐玄宗继位为初唐,唐玄宗继位之后出现盛世局面,这一时期为盛唐。安史之乱之后,唐代宗大历初至唐文宗大和末(766-835)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唐,其后至唐朝灭亡被称为晚唐
什么是唐朝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顾名思义,主要是丝绸交易,中国与外国交往之路。丝绸之路,一是陆路,西部地区通往西域之路,汉代已有,唐代兴盛。一是海路,南部地区通往***地区。据史书,唐中叶***海运兴起,沿海地区如广州船舶往来繁盛。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丝绸之路一般是指[_a***_]时汉武帝派张𬸣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通往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最初的作用是输入新疆和西域朝贡道路和输出中国出产的丝绸。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19世纪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把这条通道称为“丝绸之路”,而后才正式被中国和沿途各国所接受并响亮叫开的。
唐代基本上延续了汉代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开拓。
唐朝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活跃,特别是商业往来出现了有史以来的新***。外域通商的特点是陆路和海路交替发展和相继繁荣。其中陆上丝路繁荣达到汉代以来的“顶峰”。这条通道,不仅架起东西方之间的友好桥梁,也是将国内各民族紧密联结起来的重要纽带。
陆上通道:唐代以强大的武力和政治手段平定了西域的分裂势力,加强西域边疆的军事和行政管理,建立了西部和北部边疆的通道,将南北朝以来因战乱中断的部分丝绸路段进行了疏通。并开通了天山北路的一段。唐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也有平行线路)至新疆,过天山南北到中亚,一路到中东地区,另一路到欧洲。其中过天山以后还有一条线路到达印度。
海上通道: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使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但海上通道却得以兴起。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的航路的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代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条通道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输入的商品主要是香料、花草和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
与此同时,在东北开辟了一条东向海上通道,经渤海或黄海、东海到达朝鲜,再渡朝鲜海峡最终到达日本的贸易航线。另外还有一条太平洋路线,是从福建出发至菲律宾,再横渡太平洋抵达美洲的通道。
海上通道的建立,不仅抵消了陆上通道衰落的损失,另外开辟了更广阔的对外交流渠道。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也为后来的宋、明两朝海上贸易的规模发展积累了经验,铺了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唐唐朝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唐唐朝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