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亡国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亡国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向亡国之路制度吗军事还是皇帝请诸位解答?
首先,朝廷是明令禁止投献制度的,但是人家真这么做了朝廷也管不着,因为人家是自愿的,人家老百姓自己都愿意了,朝廷还狗拿耗子干什么?
那么什么是投献呢?明朝其实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是非常穷苦的,各种苛捐杂税可是说是非常多的,很多老百姓家里有地,但是没有卵用,交完税剩下的养活一家子人都成问题,怎么办,于是老百姓就想到了投献,也就是找靠山,找谁做靠山?当官的,刚中科举的,家里有权有势的,他们带着地契,房契一家老小来投献,地契送给你,房契送给你,男丁给你干活做长工,女眷给你当佣人丫鬟,或者继续给你种地,你要比朝廷收的少,至少能让我们有口饭吃!
投献制度在民间的盛行使得明朝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老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没有任何改变的办法,特权阶级越来越富,哪怕每天躺在家里都有巨额收入,整个国家都处在这种极度不平衡的状态下,加上明晚期又遇到罕见的小冰河时代,天灾人祸不少,粮食更多的是颗粒无收,更是加剧了这种阶级矛盾!
易中天说过,明朝走向亡国,如果非要找个根本理由的话,那就是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明朝是朱家人自己的天下。朱元璋的儿子的俸禄是朝廷最大官的几十倍。这也导致官员心理不平衡。
在朱元璋在世时,他能震慑住贪官污吏,但是随着帝王更替,明朝官员***成了公开的秘密。反正你朱家人都是***在养,我工资还这么低,那我不***一点也对不起自己,皇帝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成风,可是官员也不傻,都知道***是个掉脑袋的活。虽然现在皇帝不问不罚,要是哪一天以此问罪,那还不是一抓一个准?于是官员们开始报团在一起,大家都不干净,那不如抱团取暖,那彻底的把皇帝放在了士大夫的对立面。后期的东林党甚至成为了***分子***地,只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当然明朝灭亡是一个综合的问题,作为汉人最后一个正统朝代,许多人对大明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历史上每个王朝都有它兴盛强大的时期,但必然也会走向衰亡的那一刻,明朝也不例外。明朝作为汉族建立的王朝,也是令人刻骨铭心的盛世之一。但最后明朝依旧没能走得太远,最终还是迎来了自己的衰亡之路,只持续了276年,这是为何呢?
一、宦官专政。刚开始皇帝任用太监只是单纯帮助皇帝自己做事,适时的监督朝臣们怎样的,即使太监出了事自己也能够很容易处理。随着宦官势力的越来越大,像王振、汪直、刘瑾再到后来的魏忠贤,他们把持朝政,打着皇帝的口号想干啥就干啥,使国家慢慢的堕落。
二、党争,导致明朝后期政治生态复杂。他们组成自己的党派,像东林党、齐党等等,不关心老百姓,也不关心朝廷大事,互相打压政敌,让自己获得更高的位置。另外,他们借着明朝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四处的捞钱,天天给皇帝汇报天下太平,其实早已经烂透了。
三、土地兼并和吏治***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明朝后期,土地兼并非常的严重,一些权贵们仗着自己的权力欺压底层的百姓,强占百姓们的土地,让他们无地可耕,激化了社会矛盾。另外,贵族强占过来的土地通过自己的特权又免缴税,从而减少了国家的收入。
一个朝代的兴衰,主要处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这个朝代的制度优劣;二是这个朝代的制度执行情况,和制度的维系情况。
众所周知,清随明制,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全部制度,只是比明朝多保留了一个八旗制(府兵制)而已,而清朝维系了近三百年。这一点,足以证明,明朝的衰亡,并非是制度出现了什么大问题,而是明朝后期,在制度的执行上,在制度的维系上出现了重大问题。
明朝后期,在制度的执行上,在制度的维系上,之所以会出现重大问题,其关键就在于,明朝后期官场***较为严重。
明朝后期官场***较为严重,不是明朝缺乏监管机制和高压手段造成的。明朝后期官场***的根本,就在于官场上结党营私的现象,极为严重。
在面临集团式***、集团式***的情况下,任何制度都无效,任何监管机制都没用!因此一个朝代要保得长久,首要任务就是反腐,要严令禁止官员搞团团伙伙,要严厉打击官场上的裙带关系。
说到底明朝就是毁于官场党争,毁于官员的贪腐。
明朝到底是灭亡于1644年北京被攻占还是灭亡于1662年永历帝被处死?为什么?
1644年满清入关后,大明已亡。之后的明政权,史称南明。原因在于,清***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有效的管理体系。龟缩南方的南明***尽管管理区域仍然很大,但对属地已无法形成有效的管辖,历来不被史家认可。
可以参照北宋徽钦二帝被掳后,南迁的宋室被称为南宋,和明亡时的情形类似。
我看了前面几位的回答,很全面,但又没有说到根上,最习惯的是拿南宋与南明相比,确实南宋与南明有很多相似问题,但南明有自己独有的问题。
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大明王朝实际上有两个首都,一个是北京,另一个就是南京。我们知道,大明王朝初期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明成祖朱棣又迁都北京。但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南京和北京一样,设六部、都察院、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北京相同。北京所在为顺天府,南京所在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像抗清著名将领就是南京兵部尚书。
所以当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此时的南京就是大明王朝唯一的首都了,南京依然有大明王朝完整的朝廷机构。当1644年3月北京沦陷,崇祯帝遇难后,四月崇祯帝自尽于煤山的消息已经传至南京,经过一番争夺后,同年八月,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朱由崧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可以说,此时王朝依然是大明王朝,大明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依然在按部就班的运转,皇位还是传承有序的。此时你说大明亡了,恐怕当时的清朝统治者都不这么认为。直到1662年,大明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这才使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认为大明已经彻底亡了。
那为什么现在都说大明亡于1644年呢,这是我们***用《明史》里面的提法。但是《明史》是清朝人写的,清朝统治者肯定按最有利于本朝的利益来编纂《明史》。当时清朝入关时喊出的口号是为大明报仇,替大明平乱来的。所以清朝统治者始终认为大清的江山不是来源于大明,而是来源于李自成的大顺***。只有把明朝定格在1644年灭亡,即由李自成灭亡的大明,大清从大顺***手里接过江山才显得名正言顺。
所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利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史观。我们今天不能继续用清朝的历史观来看待明史了,我们今天应该给出客观答案了。你们认为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亡国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亡国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