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名流排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名流排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野史哪本最好看?
《万历野获编》
说的是明朝弘治年间,唐伯虎被自己的同乡都元敬诬陷,遭到贬黜。
这人本来和唐伯虎私交不错,因误会唐伯虎瞧不上自己,才由爱生恨转为“黑粉”。
后来,都元敬偶然遇到唐伯虎在楼上独坐,悄悄爬上楼梯要去拜访他。
唐伯虎回头一看,怒气上脑,哐就从楼上跳了下去!
摔个半死之后,两人算是彻底绝交了!
正史中一本正经的明代名流们,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令人啧啧称奇哭笑不得的鲜活一面!
《万历野获编》
著名文学家沈德符堪称大明第一八卦小能手,把他搜集听说到的种种逸闻典故全部写了进去,包罗万象!
你可以把它当史料看,当小说看,当游记看,当诗词戏曲集看,当民俗食谱看,甚至是当段子集看!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沈德符一个好朋友有次跟自己吐槽,说他被贬官到岭南时,自己的仆人一到傍晚就没人影了。
后来他跟踪仆人才发现,原来城外有条河,当地的男男女女不害臊,都在里面光着身子玩水。
沈德符问:你发现后是怎么惩罚他们的?他的好朋友说:哦,每天吃完饭,我跑的比他们还快。
明朝最后的三位内阁首辅都是谁?比起张居正徐阶杨廷和如何?
周延儒:崇祯十四年九月进,十六年五月罢。1641-1643任内阁首辅
周延儒在担任首辅仅四个月后为温体仁所排挤,告病回乡,周延儒回乡后不久,温体仁因执政成绩不佳被罢免,接着张至发、薛国观先后执政,但是不仅不能挽回时局,反倒令形势愈加紧张,后金、农民军势力越发壮大,结果先后被罢免。在东林党人的影响下,崇祯帝遂下诏再次启用周延儒。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周延儒到达京城复任首辅。
崇祯十六年(1643年)四月,清兵入关,周延儒自请视师,却***传捷报蒙骗崇祯帝,崇祯帝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特进太师。后锦衣卫指挥骆养性上疏揭发真相,其他的官员也相继弹劾,因而获罪流放戍边。不久,崇祯帝下诏勒令周延儒自尽,籍其家。终年51岁。
陈演:崇祯十六年五月进,十七年二月罢。1643-1644任内阁首辅
首辅周延儒被罢免,陈演接替其为内阁首辅.
陈演才质平庸且为人刻薄,为官期间大肆排除异己,公报私仇,欺瞒崇祯,作为周延儒罢免后崇祯的头号宠臣,陈演无所筹划,屡屡犯错,李自成攻入山西时,崇祯即群臣本欲调宁远吴三桂撤守山海关,抵抗李自成.唯独陈演力排众议,导致吴三桂未能成行,之后崇祯帝悔之,急调吴三桂入关,此时大同,宣城已经失陷,作战时机已然失掉了。
陈演也因此事于十七年二月辞职,群臣欲给陈演论罪,陈演对崇祯说,我判断失当,罪当死,崇祯怒曰:“你死有余辜!”轰出大殿
魏藻德:崇祯十七年三月进,本月卒。1644任内阁首辅
崇祯十七年,在北京城内外交困之时,魏藻德临危受命,成为内阁首辅,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崇祯问他有何对策,一向口若悬河的他选择了闭口不言,崇祯再问,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跪在地上,***撅得老高,一声不吭。崇祯气疯了,一脚踢翻了龙椅。...三天后,北京陷落,崇祯自缢,明朝覆亡
按照《明史》的记载,崇祯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南明小朝廷的那些皇帝都不能算。南明小朝廷自1644-1662年,历时18年,共有四位帝王,一般不被正统王朝所认可。
既然南明小朝廷的皇帝不算,那么崇祯帝就是最后一位明朝皇帝,那么最后的三位首辅也就十分明确了。
一、陈演(?-1644年),四川乐山人。
内阁首辅任职时间:1643年5月-1644年2月,任职九个多月;
内阁首辅任职时间:1643年2月—1644年3月2日,任职一个月左右;
三、魏藻德(1605-1644年),北京通州人。
内阁首辅任职时间:1644年3月3日-1644年4月25日,任职一个多月;
各位,在明朝灭亡最后的10个月中,就换了三位内阁首辅,最长的做了两个多月,另外两个在职仅仅有一个月时间。在这大明王朝的亡国时刻的三位内阁首辅在位时间这么短,说明这些内阁首辅都是无能之辈,根本就没有摆脱大明王朝灭亡的命运,可见他们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平庸了。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即明思宗,朱由检。自1627年即皇帝位,至1644年自缢于煤山。在位17年,前后任命17人,共18任首辅(周延儒两任首辅)。然而最终依旧没能拯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江山土崩瓦解而无能为力,悲愤交加自缢于煤山之上。在大明王朝最后的日子里,崇祯帝发了疯似的疯狂的更换内阁首辅,就是为了能继续巩固祖宗基业,不让先辈的心血毁于自己手中。
在1643年(崇祯16年)5月罢去周延儒第二任内阁首辅的职位后,立即启用实力平庸,善于勾结内臣的陈演作为新的内阁首辅。陈演在任期间碌碌无为,更要命的是将崇祯帝一步一步带入深坑。
陈演才质平庸且为人刻薄,为官期间大肆排除异己,公报私仇,欺瞒崇祯,作为周延儒被罢免后崇祯的头号宠臣,陈演无所筹划,屡屡犯错。当李自成攻入山西时,崇祯及群臣本欲从宁远抽调吴三桂撤守山海关,抵抗李自成。然而唯独陈演力排众议,导致吴三桂未能及时奔赴前线抵御起义军。之后崇祯帝缓过神来,匆忙紧急调令吴三桂入关,而此时大同,宣城等已经被起义军占领,错失了大好时机。内阁首辅陈演也因此于1644年(崇祯十七年)二月被崇祯轰出大殿,崇祯随即罢免了陈演内阁首辅之职。
1644年(崇祯17年)二月,陈演被免后,崇祯帝临危抱佛脚,命蒋德璟代理内阁首辅之位。然而此时清兵已经入关,崇祯令群臣讨论练饷大事,蒋德璟虽然深知朱氏朝廷大势已去,败局已定,但作为内阁首辅,其忠心赤胆,犹不减当年,仍然据理痛斥练饷殃民之咎。最后以自己身为内阁首辅大臣而未能语达天听为憾,于三月二日引罪辞官。
1644年(崇祯17年)3月,在蒋德璟引咎辞官,起义军越发强势、清军入关的三重危机关头,崇祯将内阁首辅的位置交给了擅长辞令的魏藻德。
而当李自成步步逼近京师时,崇祯急于筹集军饷,下令百官捐款"助饷"时,身为内阁首辅的魏藻德为保住其家财,率先表示家无余财,反对崇祯征饷,征饷之事未见其成果而草草了事。
当李自成率军兵临城下之时,崇祯问魏藻德可有对敌良策时,一向口若悬河的魏藻德选择了闭口不言,崇祯再问,魏藻德竟跪在地上,一声不吭,连大气也不出一口。
三天后,京师陷落,崇祯自缢于煤山之上,明朝覆亡
大明帝国的最后三个内阁首辅(相当于***院总理),一川人一闽人一北方人。
倒数第三任首辅,是四川人陈演,这个家伙狡猾的很,据说当年能被崇祯看中,就是因为他从皇帝的内臣口中,探听到了次日的问题,因此有所准备、对答如流。
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因为这一次的良好表现,陈演给皇帝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因此在崇祯十六年首辅周延儒被罢免之际,崇祯皇帝便选中他来接替。
但事实上崇祯看走眼了,这位陈总理,除了排除异己、公报私仇这些活比较积极之外,其他的事几乎是一无是处。尤其是在李自成攻入山西之际,朝议本打算立刻把吴三桂从宁远撤守山海关,随时准备入关抵抗李自成,偏偏在这个时候身为首辅的陈演力主不可,结果崇祯还就听了他的。等到后来崇祯后悔之际,李自成已经接连攻破大同和宣城。
当然因为这个事,陈演引咎辞职,还对崇祯说,臣罪当死。崇祯当时就爆了:你死有余辜!但奇葩的是这时候崇祯又突然仁慈了一把,陈演最终只是罢相而已。
倒数第二任首辅,是福建泉州人蒋德璟,这人倒是很正直,脾气也很倔强。1644年2月接替陈演做宰相,他做事很认真,但非议政便要跟皇帝争个是非曲直。结果不到两个月,便被崇祯帝嫌弃,让他引罪去位了——所以他是北京陷没之际的幸存者,因为那时他已经回到了福建老家。
最后一任首辅,便是北京通州人魏藻德,他是1640年的状元,说话写文章都很漂亮,据说也很懂老板的心理,所以在迎合上很有一套——但实际上崇祯也很渣,1649年的殿试,他的问题是:“今日内外交讧,何以报仇雪耻?”这个问题的核心显然是在“何以”二字,但魏藻德的回答,居然是“知耻”而已,就被崇祯评为第一。显然题目是个好题目,但答题人很渣,披卷人也很渣。
结果在蒋德璟下台之后,崇祯便想到了这个“知耻”的人,提拔他做首辅。但这个货,简直就是毫无廉耻啊。大明危难之际,崇祯让大臣拿家财出来纾国难,结果就是这个魏藻德,一毛不拔。崇祯只能去找后宫想办法,结果国丈周奎拿出一万两,太康伯张国纪拿出两万两,太监王之心拿出一万两,太监王永祚、曹化淳两人分别拿出三万两、五万两(所以说太监对明朝的忠诚确实是真的,关键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那么魏首辅、陈首辅这些人到底有没有钱呢?等到李自成进城,便把魏首辅、陈首辅全部抓起来,陈演最积极,立马表态,第一时间交出四万两给刘宗敏,结果当场释放。魏藻德说自个家财只有一万两,刘宗敏不信,说一样是当总理,老陈四万,你老魏只有一万,谁信啊?
结果折磨了魏藻德五天五夜,这个当年不肯给明朝一两银子的首辅,就这样被搞死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名流排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名流排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