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展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展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丹噶尔古城的来历?
古城来历:
古为羌地,汉置临羌县,隶金城郡,三国改隶西平郡,北魏属西都县,隋改为湟水县,隶鄯州(西平郡),唐代归鄯城县,唐安史之乱后属吐蕃辖地,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以后隶属西宁州,明隶西宁府西宁县,清设丹噶尔厅,仍隶西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丹噶尔厅为湟源县。
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拥有大小商户及手工业1000余户,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贸易总额白银达到500万两以上,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古城也有了"环海商都"、"小北京"的美称。每当黄昏来临,城内各个店铺和洋行的门上制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灯箱式广告招牌灯火辉煌,大放异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如今的"排灯"便是这种广告招牌的演变,可以说湟源排灯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
据记载,古城修筑后,同年设丹噶尔营,驻扎参将一员,千、把总共三员,建参将署一、千总署一、把总署二,及演武厅、***库、火药局、草场各一、廒仓二十间。道光三年(1823年),由于军事需要,将丹噶尔营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负责环青海湖等地的军务,并保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从建城之日起设立丹噶尔营、镇海营、将军府、千总府等,先后派副将14名、副总17名、参将7名、都司29名,千总4名,把总31名,足见其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是名符其实的"兵城"。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
丹噶尔古城,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自西汉以来,这里便逐渐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素有 “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古城内长不足千米的主街连接着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等建筑,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
丹噶尔西门拱海门源于当时羌地祭海的风俗,祭海的官员从此门西去青海湖见西海神。拱是“作揖”,海是“祭海”,都表示恭敬之意,城楼上设置有大型的展板,以及一些具有特色的老照片资料等。丹噶尔厅建于道光九年,民国二年改为湟源县署,在这里可以看到衙门审案的精彩表演。
从小到大,你接触最艺术的东西有哪些?
您好,荣幸回答
我在七八岁的时候,被父亲逼着学写书法,我那时候不喜欢学,就当成作业来完成,学了几年后,又接触素描,考高中美术我是全校第一,高中我又开始学习国画,高中毕业后,我接触了刻瓷,就是用金属在盘子上雕刻,后来上大学学习的专业是陶瓷,釉上,釉下,釉中,都有接触,现在一直在景德镇做陶瓷
我发几张我的作品,请指教
自己在上小学之前,最喜欢用铅笔和蜡笔在家里的白墙涂鸦,好在我妈也喜欢画画,所以,也随我乱涂,每到过年掸新的时候,就用白灰刷一遍,来年继续画,所以,我自嘘是画壁画出身,小学期间,喜欢画《三国》之类的连环画了,那时的习作最先贴在家里的墙上,到后来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上……
记得自己念初一的时候,被学校(平阳县一中)招入的校美术组。有一天,我第一次到学校的画室,看到了一幅巨画(满墙面)的,禁不住好奇用手摸了一下,问师哥、师姐:这是用油漆画得吗?“哈哈哈哈!”差一点当场把大家笑喷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油画。随后的几年,那个画室就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七八个同学经常是一边唱歌,一边画画,几年过去,逐渐接触到了素描、水粉、水彩、速写、写生,可以说画画的基本功都是这几年练出来的。
参加工作后,一个人在外地,下班后闲着没事,开始自学书法,偶尔也画几张素描,期间还有好多趣事,记得有一次用碳笔画了一幅断臂维纳斯,由于没有固定液,画完了就直接贴在集体宿舍的墙上,过了几天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维纳斯的胸部怎么变平了,仔细一看,画上面都是指头印,原来是摸平了,嘿嘿嘿!
瞎扯了一大通,反正感觉艺术融入了我日常生活,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与呼吸一样平常,现在又多了一个习惯,开始以摄影日记的形式,记录外孙女妮妮的成长。的确,艺术来源于生活,与艺术结缘真的很令人开心。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及关注。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习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展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展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