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代的有趣的历史典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隋朝代的有趣的历史典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到元的主要历史事件?
这个隋到元的主要历史事件有:
隋朝(581年-618年),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9年隋炀帝杨广统一南北朝,统一全国,605年隋炀帝杨广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耗费大量***,导致国力衰退,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
唐朝(618年-907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五代时期开始。
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典故?
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成为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无法满足北方的需要。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看,隋***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隋炀帝个人,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财富。这就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大运河的开通
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
1.通济渠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2.邗沟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
3.永济渠 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
4.江南河 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40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
虞侯的典故?
虞候(yú hòu) ,本为春秋时期掌管山泽的职官。西魏和隋朝以后用作军官称号。如虞候都督、左右虞候率、都虞候等。其职掌不尽相同,或为警备巡查官,或为内部监察官。
宋代的军事编制单位“都”一级,设置将虞候—职,地位较低,属于节级。此外,还设有大量的都虞候一职。
明代亦置虞候一职,据《武备制胜志·军资乘》,军中警戒巡查安全等行政事务由虞候负责,军队屯驻宿营,虞候向主官请求口令,率领甲士分巡诸帐。
守望山泽之官。《左传·昭公二十年》:“薮之薪蒸,虞候守之。”孔颖达疏:“水希曰薮,则薮是少水之泽,立官使之候望,故以虞候为名也。” 宋高承《事物纪原·舆驾羽卫·虞候》:“春秋时, 晋有候正主斥候,又有原候、候奄,则虞候之名盖因此。 齐晏子云:‘薮之薪蒸,虞候守之。’本山泽望候之官。《李靖兵法》有左右虞候,名同而职异矣。”
宇文泰相西魏 ,始置虞候都督,后因设虞候之官,职掌不尽相同。 隋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 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
宋时官僚雇用的侍从,南宋时在临安可向“行老”雇用。参阅宋吴自牧《梦粱录·雇觅人力》。 在《水浒》中也多次有虞候的出现,陆谦陆虞候比较出名,此外,高俅府里还分别出现过一个“能言快语”的李虞候和另一个“年纪小的虞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代的有趣的历史典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代的有趣的历史典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