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历史常识,关于明朝历史常识的书籍

kodinid 5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明朝历史常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常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知识分子的特点?
  2. 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人,如何学习明朝历史?
  3. 明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又该如何理解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
  4. 明朝是亡于1644年吗?

明朝知识分子的特点

明朝知识分子是非常有两面性,即不像春秋唐宋的知识分子那么大气,胸怀远大理想。地位也远不如唐宋知识分子高因为没有宰相皇帝亲临朝政的皇帝天天批奏折。

朱元璋时期看到各个朝代宰相威胁甚大,于是朱元璋借“胡惟庸事件”直接撤销了宰相,后面皇帝直接分管六部等于是自己皇帝宰相。

关于明朝历史常识,关于明朝历史常识的书籍-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由于实在太累,就成立内阁制,也就是皇帝办公室,里面有个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但是权利远远没有唐宋时期宰相权利大。

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人,如何学习明朝历史?

不要总是问如何如何。这种东西都需要自己摸索的,这样才能有经验。

学习历史,我的方法就是买书。自己做注释,大量阅读。然后多利用搜索引擎。遇到不会的词汇就百度,不要总是问别人,自己一个人记效果最好。你可以把你学到的知识分享给你的同学。效果很好,相当于复习了一遍。

关于明朝历史常识,关于明朝历史常识的书籍-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帮你推荐看几本历史书籍吧。

虽然没有历史基础,但是中学历史课本总是学过吧。可以按顺序看一下下面的几本书,个人意见而已。

之所以先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你如果学习明朝历史的话,就必须要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只要明白了明朝的历史制度,明朝的历史人物,***发生过程,基本上都能很快明白。

关于明朝历史常识,关于明朝历史常识的书籍-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这本书列举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而且是依次讲解。钱穆先生在书中讲解的很详细,即使是历史基础差,只要学过中学历史课本,就可以读懂。

你可以按照顺序依次看,这样更能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当然,你是要学习明朝历史,那你也可以直接看明朝的。

之所以先推荐这一本。就是为了以后看明朝的历史时候能够更好的理解明朝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

既然没有历史基础,可以先从普通读物看起。

《明朝那些事儿》开创了写史的新模式,读起来既有趣味,又不复杂,所以才能一直风靡。

一般来说,没有历史基础的人学习明朝历史更有利,因为不容易被史书记载误导,如果单单从明朝的正史上看明朝是错误的,浅显的,建议去买本地图册看一看明朝疆域变化,在对应看看明朝历代皇帝的书,你会很快发现与史书上相孛的地方

其实学习历史很简单的,我的历史只是大部分来自初中,高中学生时代。这些书籍记载的应该是比较真实的历史还原。

如果你身边正好有上初中,高中的同学不烦借他们的历史教材去看,去学习。这样很快就能提高你的历史基础知识。

明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又该如何理解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

明朝的对外政策主体分三个阶段:

1.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认为边境都是小国,可以作为附庸,但也是祸患,所以既要联系也要严防。所以制定了两个对外基本原则:一是努力营造以“厚往薄来”为核心的朝贡贸易体制下的官方睦邻友好关系;二是严禁中外民间自由贸易,防止不安全隐患(倭寇横行、蒙古间谍)。

2.朱棣时期的积极对外

朱棣坐上皇位后,编撰永乐大典,弘扬其文治武功,积累民望和朝望,不排除寻找朱允炆下落,派郑和西洋,加强与外界联系和贸易往来,强大船队,一方面与当地贸易,一方面打击海盗,维护了南洋和印度洋海域安全,吸引更多的国家前来朝贡。

3.明中后期变化

郑和七下西洋,随着郑和离世,国力的消耗,支撑不起继续海航,加上东南沿海倭寇横行,甚至有的当地土匪地主与倭寇勾结,因此开始实行严格海禁政策。随着明中后期剥削加重,百姓生活困难,有一部分百姓武装下海到南洋贸易,明朝根据情况又稍微放开。

明朝统治者虽然***取闭关锁国,但对于一些先进技术是***取积极学习运用,比如火器的使用,明朝工部和兵部有专门人员研究火枪和火炮,不但进口,还自己研究改进。

与明朝不同的是,康熙虽然接触西方技术,但只是自己看学,却杜绝臣子和士子学习和研究,唯恐被人运用推翻自己。

因此,明朝的闭关锁国并不是完全意义的闭关锁国,只是一种被动防御外敌的选择。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是结结实实的闭关自缚。

说起闭关锁国,这要从明太祖时期说起。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

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武装走私和劫掠骚扰。

为防备沿海奸民和他们勾结,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止百姓私自出海。

明成祖时期,为了追击建文帝派郑和下西洋,也仅仅是和海外各国进行官方的“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能出海。

后来,成立市舶司也是***设立了专门接待来访使者的,除了朝觐皇帝外,是允许商人进行固定规模的通商的。

到了清乾隆年间,完全开始“闭关锁国”。

圣旨明令规定除广州外,停止其他一切对外贸易,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口通商”。

虽然清的闭关锁国相比于明来说,更加严格、封闭,但是在对待对外贸易的方面,却是和明一脉相承的。


明朝的对外政策,是通过朝贡体系来完成,明朝自认为是天朝上国,把来往的其他国家,都作为“附属国”的地位来交往

外国供奉的来朝贡品,经济价值都有限,而明朝的赏赐品,价值都远超出外来国贡品的经济价值。明朝通过这种政策,吸引外国来朝贡。

郑和下西洋后,实施海禁,北修长城,闭关锁国,这其实是一种进攻战略。因为此明朝的生产力水平与科技水平高于周边国家,甚至在全球都是领先水平。

明朝通过闭关锁国,可以避免科技被外国学到,也避免粮食、铁器、盐巴等战略物质流入外国,尤其是蒙古。通过闭关锁国来摧毁蒙古的经济,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闭关锁国,始于明朝。谁知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葡萄牙与西班牙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占领了大片殖民地,引爆了商业革命,荷兰人引爆了技术革命,英国人又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明朝实行闭关锁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与商业革命。

清朝中前期的闭关锁国,又错过了技术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果鸦片战争中被吊打。

直到1861年,清朝开启洋务运动,才奋起直追……

  


1、明初严禁政策

朱元璋确立的对外政策有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努力营造以“厚往薄来”为特征的朝贡贸易体制下的睦邻友好关系,二是严禁中外商民自由贸易。

2、永乐短暂对外开放时期

永、宣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建立南洋及印度洋地区的和平秩序,以吸引更多的国家前来朝贡。

3、明朝中后期稍微放松时期

明中叶后,东南沿海居民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违禁甚至武装下海者日趋增多,在此压力和朝贡贸易越来越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明廷不得不在[_a***_]时有限度地允许东南沿海人民出海贸易。

扩展资料: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53964

在华夷之辨作为对外政策之后,朱元璋认为明朝只需要处理国内事宜,然后等待周边的小国家前来朝贡,并且要在边境上做好防御,防止这些小国家以下作乱,这些做好了就足够。

明成祖朱棣以武力夺取皇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朱棣更为主动一些,在位期间曾经派遣郑和下西洋,像海外诸国宣传中原王朝的强大,并且要求这些国家前来朝贡。

仁宗皇帝时期,明朝的对外政策又延续了明太祖时期的风格,各类海外拓展活动都下令停止,有前来进贡的使节也派人护送回国,明朝又回到了以前守备为上的政策。

明朝是亡于1644年吗?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这个问题问的有水平,我来说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吧,首先,我个人认为明朝就是在1644年灭亡的,虽然明朝的首都北京城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军所攻陷崇祯皇帝也上吊殉国,但是明朝剩下的贵族一路向南方逃离,直到在南部建立了南明小朝廷,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南明小朝廷不能算是明朝的真正继承者。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一个国家的首都是这个国家的标志和政治文化的中心,首都的地位可谓是重中之重,一个国家的首都如果被攻陷那么可以标志着这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灭亡。

首先明朝的北京城被大顺军占领了,崇祯皇帝也上吊自尽了,这也足以说明真正的明王朝走向了灭亡。虽然南明政权也有着名这个字眼,但是南明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明朝,他只能算是明朝的一个衍生物。

我们举一个例子,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西汉王朝就这样被王莽灭掉了。王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虽然后来的刘秀得以平定国内的叛乱,建立东汉王朝,但是这个东汉王朝并不是之前的西汉王朝,刘秀在建立王朝之后完全可以赋予这个朝代一个新的名号,但因为它是汉高祖的子孙,为了表明他兴复汉室的决心,他还是将朝代命名为了汉,但是这个汉则区别于西汉为东汉。

再者,三国时期实际上还是东汉时期,为什么此时的东汉王朝没有灭亡呢?那是因为东汉末年的汉献帝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真正意义上成为了曹操的傀儡,汉献帝名为皇帝,但是朝中大权都掌握在了曹操的手里,汉献帝原本可以被曹操轻松废掉,但曹操没有这么做,他担心这样做会动怒于天下,以对自己不利,于是汉献帝和东汉的政治文化中心依然存在,只不过此时的东汉已经名存实亡了。刘备起兵也是为了除掉曹操这个贼寇安定天下,***如曹操被除掉了,东汉***还是存在的。直到汉献帝被曹丕废掉之后,东汉才真正意义上的灭亡了。

因此,这么来看,我认为明朝就是亡于1644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明朝历史常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明朝历史常识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闭关锁国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