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婚礼历史起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婚礼历史起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人的婚礼为什么都在傍晚举行?
一、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候举行
我们可以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新郎喝的醉醺醺的进入婚房,怎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古人的婚礼一般是在黄昏的时候举行。“婚”由一个女和一个昏组成,这个昏就是指黄昏。所以古人的婚礼一般都是在傍晚的时候举行的。
二、为什么在傍晚举行
在《周易•屯》就有记载一帮强盗在黄昏时候抢夺年轻女孩,不服从的姑娘泣泪涟涟,也可见古代女子的悲惨。不过后来这种抢夺妇女的并且逼迫结婚的风俗已经被舍弃了,但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的抢婚的一些风俗,当然这里的“抢婚”已经成了一种婚礼的仪式,而不是真正的抢婚。
据大量的史料记载,在古代,中国迎娶花轿娶婚都是在黄昏以后,就连《白虎通》都说:“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意思就是说在黄昏时昼夜交替,阴阳相合之刻,是结婚的最佳时间。
傍晚结婚比较接近洞房花烛夜,尤其是在清朝,在洞房之前,新郎一般都要先去向宾客敬酒,而且去接新娘也要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在傍晚举行婚礼,是最好不过了!
古人的婚礼一般在傍晚,但千年过去了,现代婚礼也有了自己的改变,即使举办的是中式婚礼,婚礼仪式根据习俗差异也已经不是在傍晚进行了。
宋制婚服和明制婚服的区别?
明制婚服整体比较的话奢华、富贵一些,主要有凤冠、霞帔、大红披风、圆领袍等衣视,在发饰方面也是比较讲究的,有一对掩鬓、钿子、虫草簪、簪心、分心、挑牌等进行装饰。
宋制婚服***用的是红男绿女的搭配,衣服整体的样式也是钗钿礼衣,同时凤冠霞帔元素也会有,新娘需要穿大袖衫的长裙,同时还有披巾等在里面,里里外外会有很多层叠加在一起,最外面则是一个比较宽松的广袖上衣。
整体来看的话宋朝和明朝在婚服的颜色方面还是比较像的,基本都是红色和绿色,同时有的衣服也类似,只是在部分的细节上面存在差异。
明朝的婚姻制度规定多少岁结婚?
先秦时的《周礼·地官·媒氏》记载:“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据《礼记·内则》中所述,男子在20岁时行冠礼,而后学礼,30成家;
女子举行笄礼,20岁时出嫁,若有特殊情况,最迟也不可超过23岁。
西汉过期,汉惠帝刘盈下令,女子出嫁的年龄不可超过15岁。
魏晋南北朝时,晋武帝司马炎规定女子出嫁不得超过17岁,但是《宋书·周朗传》中说的,“女子十***嫁,家人坐之。”后者比较可靠!
北周时期,建德三年,朝廷颁发诏令:男子15岁,女子13岁以上军民依时嫁娶。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规定:男20岁、女15岁以上无夫的,州县以聘礼娶。
北宋时期依然遵守唐朝的婚姻法,。宋仁宗时期规定男子15岁而娶,女子13岁而嫁,南宋宁宗赵扩规定结婚年龄为男16岁、女14岁。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的和南宋一样。明太祖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是要被处罚的。
各朝代建立之初,大多经历战乱、天灾人祸等非正常现象而导致人口锐减,出现大量土地荒废无人耕种,为了迅速恢复人口发展经济从而国家强盛,各朝代初都是鼓励坐育的,加上古时医疗落后,食物不足,孩童成活率是比较低的,所以反映在婚配上就是结婚年龄较早,以便在最佳生育期能多生育,来弥补成活率不足的问题。
明初,《大明令》起着临时法规的作用,同时也承认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订立的关于定婚等嫁娶行为的礼仪规范的法律效力,曾明文规定:“凡民间嫁娶,并依《文公家礼》。”综合《大明令》、《大明律》及各朝条例中的规定可看出明代法定定婚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四项:
(一)凭媒而立
(二)由尊长主婚
三)写立婚书或收受聘财
(四)双方自愿、意思表达一致
明一代对婚配相对其它朝代而言还是比较开放和人性化的,比如最后一条的表达,还有允许二次婚配的制度。
至于成婚年龄,有记载明代庶人百姓的婚礼仪式主要依据是《朱子家礼》只存纳彩、纳币、请期的仪礼。如洪武元年制定,禁止庶人百姓指腹、割衫襟为亲.凡庶人娶妇,男子年在16岁,女子年在14岁以上者,可以听任婚娶。而明太祖洪武曾明确呵令天下:男十六,女十四可婚配!
综合各文献记载,明初及中期以男十六,女十四最为可信,而到了中后期,则大多不受此约束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婚礼历史起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婚礼历史起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