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解密档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解密档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乾隆销毁了明朝的图书了吗?
《酌中志》,主要是记载了当时明朝皇宫中的一些事情,而乾隆之所以下令将它给销毁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记载了一些宫廷秘闻。但是其实我们都知道,一旦一本书开始流行起来了,想要再去销毁它,肯定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其实刘若愚的家境是十分不错的,在当时,刘若愚也可以算是一方豪强,在刘若愚很小的时候,他便有了自己的野心,他想要将当时迂腐的儒家思想全部废除,然后在全国推广道家思想,但是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居然相信了道家中那些旁门左道,结果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太监。
据统计,乾隆为了编成《四库全书》,下令销毁了13600卷对大清不利的书籍,焚书总数超过15万册,销毁版片共170余种,8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乾隆还系统性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到最后,明代档案仅余3000余件。据后世统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全部被销毁。
显微镜下的大明一共多少个案子?
一共6个案子。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马伯庸创作的历史类纪实文学,于2019年1月首次出版。
该书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尘封已久的六个故事。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哪个时期?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大明这个朝代,原著是通过6个不同的小故事,去讲述藏在民间档案里的案件,故事曲折又离奇。
在电视剧中,则仅仅取了丝绢案这一个,12集的内容去讲述存在徽州歙县近二百年的一个税收问题。
大明万历年间。
《显微镜下的大明》主要讲述的是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因为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一场混乱,这期间,包括乱民、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其他诸多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而另一方面,江西婺源县一场持续了六十四年的经济争端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县级官员怎么在重大议题上面平衡好一县之利害的。
第一历史档案馆里的清朝档案比明朝档案多3000倍,为什么会差这么多?
首先,在古代,文献的保存手段非常落后。文献腐烂、虫驻的现象非常严重。其次,古代的房子是木结构的,非常容易着火。而且古代的防火措施非常欠缺。历史上因火灾毁掉的文献非常多。再次,在明末清初,整个中国处于战乱状态。而李闯撤离北京的时候,曾经对北京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破坏。明朝档案在那个时候被毁掉很多。
谢邀。
我曾经写过一个回答,也是关于明代档案的。***s://***.wukong***/question/6470352620564250894/、
清朝入关当然是一个原因,顺治、康熙时期以编修《明史》为名对明代史料的集中处理及销毁对明朝档案的损毁当然是难以估计的。
其他回答中所说的虫蛀、腐坏、火宅当然也有一定影响。还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和相关部分的责任也不可忽视,明朝的纸张制作质量很有问题,以明代的《黄册》来作为例子,明代洪武时期的纸张普遍质量很好,而之后的纸张普遍存在偷工减料和管理不善的问题,从现存的一些黄册的资料来看,洪武时期纸张的质地显然要好过之后的时期。质量不好的纸张即使清朝不损毁,也很难做到完整地保存五、六百年。
除此之外,还有八国联军入侵时的焚毁。明清鼎革,明朝档案自然是集中在北京尤其是紫禁城的多,经过战火,仅从资料的保存以及损失程度而言,明朝的档案自然要比清朝的档案损失严重。当然,清朝治下,地方还存有相当数量的清朝文献,这也是清朝档案普遍多的一个原因。
后来又经历了“八千麻袋”事件,要清理内阁大库的档案,自然也就以那种时间久远、保存不好的优先,显而易见,明代档案要更“没有价值”。
以转卖到各个地方的档案而言,道理也是同样的,当然处理也是先处理那些看起来更陈旧的纸张。
抗战期间,档案的到处流转也是档案损失的一个原因。
以下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对于《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的编辑说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解密档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解密档案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