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史思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史思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史思明的军事才能如何?
安禄山史思明反叛之前是唐朝的悍将,守卫唐朝的北边战功赫赫,很受玄宗皇帝的赞赏,在安史之乱前期,他们如秋风扫落叶般攻下洛阳、长安,除了唐军的羸弱,他们的军事才能也是很重要的,依此来看史思明的军事才能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他们虽然骁勇善战,却缺乏一个军事家应有的政治智慧,在安史之乱中他们一路烧杀抢掠,给中原地区带来极为深重的灾难,他们也就不可能取得人心的拥护,更加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为什么史思明一死安史之乱就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长达七年多的内战导致整个帝国生灵涂炭,百业凋零,边疆不稳,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的结束,是由于史思明被杀。史思明是一位军事能力非常杰出的领导者。然而在761年初,史思明却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件突如其来的意外对叛军来说是场大灾难。唐朝之所以能在洛阳之战后不久就取得了全面胜利,靠的并非是军事上的优势,而是叛军内部分崩离析。
“安史之乱”其实是在没有最后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由于敌人内部***而获胜的。史思明的意外被杀让唐朝迅速从不利地位翻身,并最终躺赢取得了胜利。
史思明死了安史之乱并没有结束。
安禄山和史思明是类似拜把兄弟的关系。安禄山实力强大,史思明实力小,所以联合造反后史思明听安禄山的。史家都是将二人并称,所以叫安史之乱。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然后号令叛军,史思明就不愿意听了。后来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王。然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到史朝义被消灭,安史之乱才结束
史思明一死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邺城之战为啥史思明胜利?
因为史思明本身英勇善战,但主因还是唐朝。
实际二十万,号称六十万的唐军根本没有统一的指挥,实际的战斗力非常的弱。对武将产生忌惮的唐肃宗根本不敢设立元帅,九位节度使近二十万的军队的掌管被交给了最信任的监军宦官鱼朝恩。
但是这人根本没有任何军事才能,以郭子仪为代表的节度使们提出的方案被一一否决。就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被叛军偷袭,官军惊慌失措,加上史思明的叛军援军截断了官军的后勤补给,军心不稳,很快乱作一团,节度使纷纷带着自己的部队四散溃逃。
一路上,战马,武器装备几乎全部都被丢弃。一路上还抢劫老百姓,军队彻底失去了秩序。而叛军认识到官军实力不济之后,迅速派出了部队再一次占领了洛阳。
史思明为什么杀安庆绪?
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以后,史思明也起了自立之心。明面上来说,史思明是为了安禄山报仇。而实际上,两人之间还是因为利益而产生了怀疑和猜忌。
在邺城之战中,安庆绪被围困险些饿死在城中。史思明带军感到解救了安庆绪,到史思明来救安庆绪是为了趁其势力虚弱吞并之,而安庆绪也感到了危险,对远来增援的史思明避而不见,但安庆绪拗不过手下谋士背弃信义的指责,只得去见史思明,最终被史思明所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史思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史思明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