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藩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藩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皇子封什么王?
唐朝皇子封王讲究
唐朝时期就出现了单字和双字王的区别,唐初各位亲王因为太宗取消封国制,还会到各州任刺史,但到后来, 皆为遥领, 并不出阁,都居于京师十王宅,百孙院,使得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唐宗室无力反击,子孙多次遭杀戮。
唐朝时亲王主要是晋、秦、齐、楚、周、鲁、 赵、魏、燕、韩、宋、梁、周、吴
所以高祖开国时,封李世民秦王,李元吉齐王,太宗二子李泰出生为卫王,后来进爵魏王;
秦王是高于晋王,晋王高于魏王
秦,晋都称帝了,所以秦王晋王最尊贵,一般都是封给最受宠的儿子或者干脆是封给既定继承人
李世民为什么要封藩王?
李世民认为,自古以来,周朝***用分封制,其国祚最长,有800多年;而秦朝***取郡县制,二世而亡。
西汉吕后大封吕氏,曾经差点颠覆刘氏江山,幸好仰赖宗室强大,转危为安。所以,在李世民心里,分封制比郡县制更具优越性。一旦唐室遇到危险,这些功臣的诸侯封国都会起来拱卫唐室,保证子孙享国长久。
唐朝为什么极少藩王谋反?
因为在唐初各位亲王还能到各州任刺史,拥有刺史之权,但是慢慢的亲王都是遥领刺史了,并不真的去地方,而是居住在京城的王宅。
所以在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时,这些没有封土只有空名号的王爷无能为力,只能任由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
古代藩王与地方官员的关系是怎样的?
各个朝代,哪怕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大体有四种:一、地方官从属于藩王;二、地方官和藩王互不干涉;三、地方官和藩王相互制衡;四、地方官可以压制藩王。分别说一下。
第一种,地方官从属于藩王。
(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祸首吴王刘濞)
在藩王掌权的时代,这是很普遍的。比如西汉前期(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之前),无论是最初的八个异姓王,还是后来的同姓诸侯王,他们在封国是有绝对自***,地方官员都由藩王选拔任免,自然对藩王绝对服从,在他们叛乱的时候也鼎力支持。同样的情况还出现于西晋早期(故而发生了八王之乱)、明朝早期(所以有靖难之役)、清朝前期的吴、耿、尚三藩(所以有三藩之乱)。这些朝代,藩王们镇守边境,拥有军政大权,当地的地方官即使不是由藩王们亲自任免,也必然听从藩王们的命令,否则姓名不保。
第二种,地方官和藩王互不干涉。
刚才第一种情况,藩王们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几乎毫无例外的都发生了叛乱,所以,其他朝代引以为鉴,不给藩王军政大权,只让他们在封地做个太平王爷,钱财不缺,纸醉金迷。比如唐朝,藩王们有一部分,如李渊时期的李世民、李元吉兄弟;李世民喜爱的儿子李恪;中宗李显复位后,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父子登基之前等都在朝中担任要职,他们不去封地就藩,而如果没有官职的藩王们就去封地享受荣华富贵,最典型的比如李渊的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就先后在自己的三个封地建造了气势恢宏的滕王阁供自己玩乐(最著名的就是洪州也就是今天南昌的滕王阁)。另外,像三国时期的曹魏,藩王们除了在朝中任职的其他也没有实权,只能在封地享受荣华富贵(后来司马炎称帝就觉得曹魏王族没有兵权才导致了没有人挽救王朝,因此给了西晋藩王兵权)。这些时期,地方官管自己份内的军政事务,与藩王们互不干涉。
第三种,地方官和藩王互相制衡。
(著名的金缕玉衣的主人,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曾向汉武帝哭诉被官员监视)
这是比较少见的情况,主要出现在西汉中后期,也就是吴楚七国之乱平息之后。汉朝朝廷对藩王们不信任,所以委派官员对诸侯王进行监督。这些被委派的官员在日常要对藩王们服从,协助他们治理封国事务,但同时要把藩王的所作所为如实上报朝廷。藩王们对此也颇有怨言,最著名的是一对同母兄弟,都是汉景帝与贾夫人之子,赵敬肃王刘彭祖和中山靖王刘胜(刘备的祖先,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刘彭祖心思阴险,在朝廷委派官员监视他的同时他也监视这些官员,找他们的把柄最后把他们一个个挤兑走;刘胜比较直接,他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贪图享乐,也不会动脑筋对付这些官员。他直接在诸王聚会时找汉武帝哭诉,声泪俱下地讲自己被这些官员们逼的没自由。汉武帝念及兄弟情,放松了对诸侯王的监管。所以,那个特殊时期,某些地方官既要听命于藩王治理封国,又要监视藩王,互相制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藩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藩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