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唐朝百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唐朝百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贴门神的故事?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 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 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
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于:径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径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中元节到了,本地有七月半鬼乱串,这个节日来源于何时何地?
说个亲身的经历! 我八字不硬,经常看到一些东西。从小学一直持续到刚升初中那段时间,经常梦见在一个类似清末民国那种很古旧的老四合院里,面积很大,两扇大黑漆木头门。印象非常清楚,四合院正厅里还有一副嘉庆时期的山水画。我躺在一个有很大红顶子大帷幔的床上,穿的衣服特别华丽,也有好几个孩童喊我爷爷,佣人也穿着电视剧里的那种粉色下人装扮。然后转瞬又是另一副画面,在一个冰凉的峡谷黑漆漆的到处都是白色浓雾,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啥也看不见,我的身体竟然可以很轻易的穿过树,轻的像一个羽毛,我轻飘飘的在飘着走,不知道去哪里,而且身上很冷那种刺骨的,类似泡在冰水的感觉,口袋里还有很多大米之类的东西,但是我的意识却很清晰!突然看到一个很高的大约两米的白色的人穿着白色的鞋一身白色长袍看不清脸,用大粗绳子把我两只手反着绑起来了,让跟着他走。后来就醒了! 和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这个事,老人们就让我多做点善事,别的不该问的别问。 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洞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奉劝各位,人活着,多积德行善吧,多行善事,并且始终坚持 日行一善 积累福德福报才是正道!🙏🏻
这里作者可能没注意打错了,中元节是节日,不是节气,还请更正。
中元节确实有鬼节的成为,也有“七月半鬼乱窜”等说法,但严格起来中元节其实不完全是鬼节。
中元节又叫做祭祖节,顾名思义它最初的功能是祭祖。上古时期,七月十五左右农作物一般都已经成熟,这段时间是丰收的时节。古代先民们在丰收之后,为了庆祝物产丰收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就会通过祭祀向天地先祖酬谢。因此,便有了七月十五祭祖的传统。在这一点上,中元节和春节、清明节的来源基本相同。
东汉之后,道教兴盛。而道教则有着“七月半是地官的诞辰,是祈求地官赦罪的日子。这一天,百鬼放归阳间,与亲人团聚。这一点与祭祖理念有了重合,并随着道教的传播这一观念也就不断地深入人心,因此中元节便有了鬼节的含义。唐朝时期,统治者极力推崇道教,因此七月半鬼节也就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人们在这一天,也延申出了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的习俗。同时道观也会举行盛***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祈祷为亡魂超度。后来,随着民间文化的推动,祭祖节这一概念不再那么被人熟知,而鬼节则更为普遍的代表了中元节。
但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以及***等对于中元节的破坏,中元节已经逐渐销声匿迹,不再被人所知。人们对它的了解,也就更加的淡薄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唐朝百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唐朝百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