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于谦说唐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于谦说唐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于谦的背景?
两种版本: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唐代诗人于谦背景?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代表作《石灰吟》。
上阳赋史可人物介绍?
上阳赋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之一,主要描写了唐朝开元年间,文学家、书画家于谦在上阳宫中的事迹。
1. 人物介绍方面:于谦是唐代文学家、书画家,他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
同时,他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时人的赞誉。
2. 方面:除了于谦,上阳赋中还描写了许多其他的人物。
例如,皇帝的举止言谈、宫女们的生活状态、上阳宫的建筑和景致等。
这些细节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历史意义,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唐朝文化和历史的机会。
王皇后为了儿子,为了王氏,变成了工于心计的女人,她不再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亲哥哥,最后王皇后结局悲惨,成了牺牲品。
郑板桥 杜牧于谦苏轼谁是唐代?
只有杜牧是唐代 。苏轼是北宋,郑燮郑板桥是清代,于谦是明代。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在26岁中进士,先后官至弘文馆校书郎,淮南节度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黄州、睦州刺史等职。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其为“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文章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诗歌代表作有:《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
大唐忠臣郭子仪和大明忠臣于谦谁的贡献更大?
郭子仪和于谦二者相同之处都是挽救了岌岌可危的王朝,抵御住了外族侵略,是救国有功之臣。但郭子仪的贡献和历史地位却比于谦大得多。首先,于谦是首都中央高管,任兵部尚书,所以责无旁贷的肩负起北京保卫战。而郭子仪是地方节度使,在乱世居然没有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反而率领勤王之师逐步平叛安史之乱。论战功,郭子仪是带兵四处征讨的征战之功,功勋卓著。而于谦是守城之功,北京保卫战一战成名。所以二者军事成就上就有差别。其次,战争结束后,大明的江山根基没有动摇,于谦拥立新皇帝很快恢复了国家秩序。而***经历安史之乱,国本产生了动摇,又经历了回纥,吐蕃外族入侵,郭子仪是在不断征讨中逐步收复失地,再慢慢辅佐皇帝恢复***统治的。从政治贡献上郭子仪也大于于谦。最后,郭子仪虽然两次被罢免,但关键时刻仍被启用,手握重兵却不贪恋权柄,晚年一直被皇帝重用和信任,尊为尚父,八十五岁高龄才去世,谥号忠武,有一个完美结局。而于谦却成为石亨等一群小人为了拥立之功的牺牲品,被明英宗冤杀不得善终。这说明于谦在政治经验上也没有郭子仪老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于谦说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于谦说唐朝历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