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明朝文官,历史真相明朝文官是谁

kodinid 4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真相明朝文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真相明朝文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文官世袭吗?
  2. 明朝自朱元璋时期就和文官斗争,为何明朝皇权斗争多年还是亡于文官?
  3. 袁崇焕是一个文官,为什么会变成武将?

明朝文官世袭吗?

明朝的很多武将职位是可以世袭的,文臣官职则不行。

明显就是一副武尊文卑的模样,但是随着明朝的发展变迁,明朝武臣的地位却显而易见的越来越低,而且差异悬殊,直到南明时期才反转过来。

历史真相明朝文官,历史真相明朝文官是谁-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好比《万历野获编》上所记载的,“往时浙弁牛姓者,官副总兵。上揭张永嘉相公,自称走狗爬见。其甥屠谕德耻之,至不与交。然此右列常事耳。”

明朝自朱元璋时期就和文官斗争,为何明朝皇权斗争多年还是亡于文官?

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原因叠加在一起造成的。明朝皇权和文官集团的斗争只是其中之一。

由于科举制度在明朝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当时的文官集团几乎是囊括了整个明朝的政务系统。明朝中后期文官系统的***与内斗使得明王朝元气大伤。到了崇祯时期,内斗不断,皇权没有了直接控制力,文官集团也四分五裂,这些以道德标榜的文人也无法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

历史真相明朝文官,历史真相明朝文官是谁-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问题就要说一说明朝是怎么亡的了。历朝历代官官相斗是在所难免的,但尤其是明朝最为厉害。以至于后世评价明朝称其“亡于党争”。

明朝确实亡于党争,说到底,这还都是朱元璋惹得祸。

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掌握全部的权利,废除了丞相制,所有朝政皆由朱元璋一人审批。

历史真相明朝文官,历史真相明朝文官是谁-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为老朱经理旺盛,所以不怕累。但他后面的小朱就不行了。

明成祖时,由于一边打仗一边上朝,实在忙不过来,但又碍于老朱把丞相废了,自己索性搞了个内阁,帮自己分担一些业务。

内阁负责整理朝政,小事自己解决,大事或上报皇帝,或自己拟定好方案交由皇帝处理。皇帝如果不批,内阁无法做主。

因此,此时的内阁还是皇帝说了算。

但朱棣也是一代英主很轻松便能驾驭内阁。而朱棣的小子们,则没那么大本事吃得消内阁了。

能进入内阁的,都是英才,学的都是大道。皇帝想做的事,不合规定的,内阁会上奏制止。皇帝还是不听的,内阁会集体***。

任何思维不以时俱进,最终都会亡于这个思维,没有一种思维能一成不变,老本吃万年。

任何国家力量和利益的平衡都有规律可循,有破坏这个平衡能力又没能力重新掌控力量和利益平衡的格局和方向,几乎是恶性循环的自寻绝路。

朱元璋在明朝初期不断打破力量和利益平衡过程中,最大受益者是广大农民,压制的是对皇权有巨大威胁的淮西功臣集团和文官集团,在没人能替他抗衡淮西功臣集团的情况下,故意让淮西集团膨胀后一举团灭,并着手开始成功打压排名在第二的文官集团。所有的打击打压,都建立在巩固朱家皇权,并使广大农民成为统治巩固进程最大受益者,历经动荡的朱明王朝前期受万民拥戴是题中应议之事。

崇祯皇帝面对的是前几任皇帝留下的巨大烂摊子,嘉靖后所有的皇帝慢慢无法对文官集团和中国最腐朽的东林党合并后巨大力量越来越没有力量和方法拆分和制衡,***用消极回避的方式就是最大的策略,最终使东林文官集团在无人能制衡后膨胀后拼命地作,拼命地压榨广大农民的利益和生存权,崇祯面对局面的所有措施都捅不到这种用各种各样方式忽悠皇权,拼命掏空朱家王朝根基的东林党文官集团的致命穴位上,内有唯有用造反求生存的流民和掏空国家的亡国败家子最大利益受益者东林文官党集团,外有强大满清不停的侵扰,亡国只是时间的问题。

自古华夏兴于安邦,亡于内忧加外患。大汉亡于突厥和诸侯,大唐亡于军阀和胡人,大宋亡于金蒙辽和方腊宋江大明亡于后金李自成大清亡于革命军和八国联军。民国亡于…………

此乃民意,也是天意。读历史,知兴亡

袁崇焕是一个文官,为什么会变成武将?

非常关键的因素!明朝是有火炮的,而且还是满先进的那种。不是实心弹,是开花弹。是一炮面积很大的。努尔哈赤就是被炮给轰死在那的。搞得以后的清朝皇帝很怕怕,限制了汉人火炮的发展。

明朝后期历任辽东督师从孙承宗到洪承畴都是文官当一把手,这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有关。关于袁崇焕这几年网上有褒有贬。只看从他上任前后建奴的发展形势对比就可见一二。但屡战屡败依然能保证关宁精骑败而不溃,溃而能战也是一种本事。最恨应该是他不教而诛毛文龙使建奴没有了后顾之忧,在战略上赢得先手。

向敬之

袁崇焕最初一个文官。他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做过几年福建邵武知县。明朝多以文官掌军,这是一个传统,尤其是内忧外患的关头,文官若想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仅凭在混迹官场管些民政事务,自然难于上青天。

袁崇焕有书生报国的远大理想,也在寻找建功立业的升迁捷径。他身为地方基层官员,却关注着边疆事务,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请退伍老兵喝酒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

虽无亲身经历,也有听来的经验,他积极对边塞的状况比较分析,也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于是,天启二年,袁崇焕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不久,广宁被后金军攻陷,于是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

袁崇焕得知后,随即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朝廷正需要文武百官同仇敌忾,文官投笔从戎更是时代的榜样。明朝也不乏文官在沙场拼战功的范例,如于谦,曾在土木堡之变后挽救大明于既倒。袁崇焕在辽东,勤于实地勘察,行事大胆,敢于冒险,绕过辽东经略王在晋给首辅叶向高上书言关外实情,引起了天启帝师孙承宗的关注。

终于,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还是宁远道的袁崇焕,面对努尔哈赤亲率大军侵明、明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不去救援的危急关头,和总兵满桂、副将祖大寿坚守抗敌。最后,凭借从西洋购置的红衣大炮,击溃了努尔哈赤的进犯,给了天命汗一记沉痛的教训。努尔哈赤说:“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者。袁崇焕何人,乃能罢尔焉!”(《清史稿·太祖本纪》)

未经战事的袁崇焕第一战就赢了常胜将军努尔哈赤,凭借是红衣大炮与满桂等人的武力配合,同时,皮岛的守将毛文龙对后金大军起到了强大的牵制作用。

袁崇焕,广西藤县(祖籍广东东莞)人,字元素。他为人机智敏捷胆壮,善骑艺,喜谈兵。“崇焕少好谈兵,见人辄拜为同盟,肝肠颇热。为闽中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即天命四年(1619)中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正月,袁崇焕大计在京。他单骑出阅塞外,巡历关上形势。回京后放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当时广宁已经失守,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袁崇焕这番请一人守关的豪言壮语,对收拾珍宝准备南逃的朝臣,无疑是一剂安神良药。同僚们也十分赞叹他的胆略。于是,在广宁失守之后的第四天,袁崇焕被破格提用。

1623年春,袁崇焕受孙承宪之命前去收抚蒙古喀喇沁。当时,宁远以西五城七十二堡都被喀喇沁诸部占据。袁崇焕受命之后,亲自督军上阵,不负重托,果真收复自八里铺至宁远二百里。接着又安抚军民,整饬边备,成绩卓著。

同年秋,袁崇焕随孙承宪戍守宁远,订规建制,军民合力,修筑宁远城。经过一番努力,一度荒凉凋敝的宁远城,变为了明朝抵御后金南犯的关外重镇。

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思想下,天启四年(1624年),袁崇焕等人东巡三州两河,察访虚实,训练士卒,增长胆气。同时定军制、建营垒、备火器、筑炮台、买马匹、练骑卒……“层层布置,节节安排,边亭有相望之旌旗,岛屿有相连之舸舰,分合俱备,水陆兼施”,辽东形势为之一变。

这些都在宁远之战中重创努尔哈赤发挥了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真相明朝文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真相明朝文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文官 袁崇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