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潜规则,明朝judy

kodinid 5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潜规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潜规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祖宗,明朝为何会有两个祖?
  2. 明朝考中进士,通常是怎样安排工作的?

祖宗,明朝为何会有两个祖?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皇帝庙号,开创者称祖,守业者称宗,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朱元璋大明江山的开创者,所以庙号为太祖,朱棣是第三位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之前称太宗,之后称成祖,至于为什么后来称成祖了?且听我慢慢道来。

明朝历史潜规则,明朝judy-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厚熜原本与皇位无缘,因为他的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不是皇帝,当时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由于武宗死后无嗣,依据《皇明祖训》,朱厚熜是以堂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

当了皇帝就要经常祭拜太庙,太庙是供奉先祖皇帝的地方,对皇帝来讲就是家庙,按照明朝祖制,明朝太庙正殿最多供奉九位,再多就要祧出,祧出就是将辈份远的移至偏殿,开创之祖有万事不祧的待遇。朱厚熜每到祭拜时心里就不是滋味,因为在这庄严隆重的场合,却不能祭祀自己的亲生父母,于是一场“礼仪之争”开始,最终朱厚熜战胜了朝堂上的保守派,封自己的父亲为献皇,母亲为皇后,这样父母的牌位就可以进太庙了。

献皇进太庙还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太庙9位先皇已满,如果献皇的牌位要进,必须祧出一位,按宗法“亲尽则祧”的原则,太祖不能祧出,则第2位太宗祧出移至偏殿,本来第2位应该是建文帝朱允炆,因为朱允炆是被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夺了皇位,在大明一朝是不被承认的,所以牌位没有进太庙。太宗进入偏殿,在偏殿就是第1位,以后皇帝死了,还会有别的牌位移过来,所以太宗自进了偏殿后就进封为了成祖,这样,大明一朝就有了两个祖,即太祖和成祖。

明朝历史潜规则,明朝judy-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祖是开始的意思,明太祖是明朝开始的第一位皇帝。明成祖是偏殿里开始供奉的第一位皇帝。

谢谢阅读

原来朱棣的庙号是“太宗”。

明朝历史潜规则,明朝judy-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没有后代,所以皇位就落到朱厚熜的头上,也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嘉靖”。嘉靖继位后,想把其生父追尊为皇帝,摆进太庙。但是嘉靖想摆进太庙的正殿,而非偏殿。

以前太庙正殿供奉有王朝建立的七位皇帝,一祖六宗,开国皇帝朱元璋第一,在中间,朱棣不承认朱标和朱允炆,所以朱棣算第二。代宗英宗复辟后不被承认,直到南明时期才被承认。祖之后六个宗为三昭三穆,再之后的皇帝要移入偏殿。所以朱元璋、朱棣之后的五位为:仁、宣、英、宪、孝。

一开始连明武宗朱厚照【正德】都进不了太庙正殿。要想让嘉靖的生父进正殿,要么把一个正殿七位皇帝中的一个否认或者移到偏殿,要么想办法增加两个位置,连带朱厚照一起摆上去。

把正殿七位皇帝之一剔除出正殿的话,就嘉靖生父的功绩实在是不敢恭维,生前没当过皇帝就算了,而且几乎没什么功绩,不可能盖过前七位皇帝,而且按照当时礼法亲缘关系,能动的只有朱棣的牌位【移出功绩仅次朱元璋的朱棣,放一个没有功绩的人进去,更不能服众了。】。。若只增加一个位置,嘉靖生父也不可能在盖过正德。

嘉靖想到的办法就是,把朱元璋之后成就最高朱棣从太宗的位置抬高到成祖,和朱元璋一样万世不祧的地位,使得祖之后空出一个位置,然后亲自写了《明堂或问》,找理由把太庙正殿七个牌位增加到九个,这样就多出两个位置,一个是明武宗朱厚照的,一个就是嘉靖的生父。名正言顺的把其生父追封为皇帝,摆进太庙正殿。【史称”大礼仪“事件

所以明朝之前太庙正殿都是七位先皇,但是明朝的太庙正殿就有了九个牌位的原因康熙的称号也效仿这个,命为请圣祖,以显示自己的功绩高。

明朝两个称祖的皇帝风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按照有功曰祖,有德曰宗。功,指开创之功;德,指守成之德。

明太祖毫无疑问该称祖,而朱棣篡位得皇位有再创之实但难以明里称功,因此最初的庙号是明太宗。

为何朱棣又“变宗为祖”

明朝太庙正殿一祖四昭四穆只能供奉九位皇帝。除了称“祖”开创之君享受万事不祧的待遇外守成之君的“宗”则按由远及近的原则将关系较远的皇帝灵位移至偏殿

藩王入继大统的嘉靖将自己的父亲冠以皇帝之名供奉于太庙,太庙九人已齐导致嘉靖死后,朱棣面临亲尽则祧的问题

这本应死嘉靖死后新皇的问题。

但嘉靖藩王入继为巩固其地位,在其继位用礼制证明其继承大统实为天命所归,为强化其正统地位,掀起了长达十数年的大礼仪之争

其中包括将其身为藩王的生父升格为皇帝,即是为此。嘉靖借朱棣即将移除太庙之机,将明太宗升格为万事不祧的明成祖亦是如此。

祖宗,字面意思先有祖再有宗。自汉以后历朝开国皇帝都称“祖”,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祖”以后都称“宗”,如(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有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那么问题来了,明第三帝朱棣为何从明太宗改为明成祖了呢?加上他爹太祖朱元璋,明朝不就有两个“祖”了吗?


在中国古代的礼法中,开疆为祖,守业为宗。 也就是说,如果开拓了国家的疆土,属于国家的开创者,就叫祖;没有对国家的版图和创业作出贡献,而主要是继承和发展祖先的遗产,守住先辈的家业的,那就叫宗。

其实,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永乐皇帝朱棣死开始,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这100多年间朱棣的庙号一直是“太宗”。但就在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朱厚熜(明世宗)把朱棣的庙号改成了“成祖”,并将明成祖朱棣与明太祖朱元璋并称为“明朝二祖”。

那么,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什么要这么改呢?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表面上看,朱厚熜将朱棣的庙号改成“成祖”与太祖朱元璋合称“明朝二祖”是为了抬高朱棣,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出于私心。

明朝考中进士,通常是怎样安排工作的?

其实考进进士后,并不是完全能当官和分配工作的,具体官场都是需要很复杂的形式和脑子的,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事情。

第一条路就是考进进士后,优秀的进士会被选为去翰林院重点培养。翰林院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大多数都是很清廉的官员,所以翰林院也慢慢的类似于荣誉一样,把你送到翰林院就是很光荣,并且在翰林院一起共事的都是一品大员和皇上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总之就是威风凛凛。

第二条路就是会被分配到各地方行政,当个各地方的官员,最次的也是知府县令。还有就是依次分拨,先从首都开始,根据进士的成绩依次下发。

第三条路类似于现在的实习生,跟着大官后边做事,如果大官喜欢你或者看你这个人不错,会提拔你,如果一般般的话也会根据你实际做出的成绩来分配官职


明清时期,科举已经定型,大体给诸位介绍一下进士们的工作安排:

一、三甲

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也被称呼为一甲进士及第。是科举最风光者。

状元,初授从六品翰林院修纂。榜眼探花初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三人在翰林院工作三年后统一单独授予职务。

从品级上看,三甲比其他进士高一二级,但此后基本都是在翰林院当书呆子,最终能够成为宰相尚书的,极少。

二、庶吉士

明清时期,特别规定,凡三甲之外进士均需参加内阁与礼部组织的考试,通过者以从七品身份入部学习,号庶吉士。也称储相,有非庶吉士不内阁的说法。所以庶吉士等于进入中央政权的高级人才储备库。

通常,庶吉士数量很少,多十名之下。三年后另外授予职务,从此进入晋升快车道,20年内可以完成州府省—中央六部职位轮换,初步具备内阁成员资格。

三、二甲进士

第四至60名,殿试后以从七品下州府司法与民政职务,三年准时晋升正七品,至退休大多能熬至三品(中央)四品(地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潜规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潜规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太庙 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