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意外收获,明朝历史意外收获的***

kodinid 4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意外收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意外收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郑和下西洋,带回的宝物都去哪儿了?
  2. 明朝末经济彻底崩溃导致覆灭,为何清朝接盘后就能转危为安?

明朝郑和西洋,带回的宝物都去哪儿了?

永乐年间,明太宗朱棣派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有说朱棣是为了宣扬大明帝国的国威、对国内外说明现在大明帝国谁说了算、有说是为了建立反贴木尔同盟、也有人说是为了查找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这些都是后话了。据《明史.郑和传》中记载郑和七下西洋,所辖船队240多只,船员28000余名。到过的城市和国家达30多个。用到的科技有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晚用观星看斗和水罗盘保持航向。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明朝历史意外收获,明朝历史意外收获的事件-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除了每到一处,各国均仰拜于大明国威之下外,亚、非国家同时还派遣使节朝拜达三百多次、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先后来大明朝贡进拜、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这几个国前后七位国王亲自来大明,一睹明帝风***和朝拜。更有三位国王在出使大明期间死于中国。现今山东省德州市城区北部的北营村还保存有苏禄东王墓。里面葬着苏禄国(现今的菲律宾一带)的一位国王和他的王妃及两位王子。还有一座墓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外石子岗乌龟山,里面安葬着渤泥国(现今的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

除此之外,三宝太太监郑和下西洋还有几个其它的任务。

一、赏赉。即赐赉贸易。也就是礼尚往来。友好建交。你送我一百两银子,我回赠一百二十两银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回赠的比例我这只是举个例子,当不了真。

明朝历史意外收获,明朝历史意外收获的事件-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下大概清楚了郑和赏赉收得的财宝大概当时的市价在五、六百万银之间。

二、互市。也就是互相买卖。这一块能收获多少呢?具体数我还真没法给出。只能用明王世贞前辈的《弇山堂别集》里的数据来说明:“所奉献及互市***取未名之宝以巨万计。”

三、建交。沿途各国递交国书,与之建立友好互邻关系。

明朝历史意外收获,明朝历史意外收获的事件-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郑和下西洋属于官方性质的出海,所以最后带回的宝物都上交了明***。这里有直接的旁证,那就是前后随郑和三次下西洋充当翻译的马欢。他在《瀛涯胜览》中写道:“归到京华觐紫宸,龙墀献纳皆奇珍。重瞳一顾天颜喜,爵禄均颁雨露新。”在这首行诗中明确记载了他与郑和下西洋回来后将宝物上交皇帝的场景,并因此受到皇帝的嘉奖。

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分别是永乐三年、五年、七年、十五年、十九年,以及明宣宗宣德六年。到达过今天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六甲、马来西亚、印度、马尔代夫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郑和的远航比哥伦布和达伽马早了将近一个世纪,舰队的规模和船只之大也远远超过了他们。尤其在第三次、第四次远航时,郑和舰队到达了赤道附近。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支商船进入赤道非洲。而那时的欧洲和***人对非洲的了解仅局限于地中海和红海地区。

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除此之外,明***把自己视为“天朝上国”,要周围邻国都来向它“朝贡”,但是自洪武中后期,东南亚国家“诸番久缺贡”,只有少数东南亚国家“朝贡如故”。对于这种情况明朝统治者是非常不满意的,于是才有郑和多次远航的壮举。主要目的还是“宣德化以柔远人”,其次是促进明朝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

郑和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主要是***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比如柬埔寨的占城百姓喜欢中国的青瓷盘碗和纻丝绫绢,他们用黄金与郑和交换;爪哇百姓喜欢中国的青瓷和麝香、销金物饰和纻丝、烧珠等物,他们就用铜钱交换;锡兰国对中国的麝香、纻丝、色绢、青瓷、铜钱、樟脑特别喜欢,他们就用宝石珍珠交换;***阿曼半岛的祖法儿国王非常青睐中国的纻丝和瓷器,他们就用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等物与郑和的船队交换。明朝进口的大多是供皇室享用的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等奢侈品。

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历时二十余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从未以天朝上国的实力欺压过任何地区的百姓。每到一个国家与当地百姓平等贸易,宣扬明朝的国威及德化,有利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交往。自郑和下西洋后,“诸番使臣充斥于庭”,北京成为亚非国家友好使者的会聚之地。郑和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明朝末经济彻底崩溃导致覆灭,为何清朝接盘后就能转危为安?

明朝末期经济彻底崩溃,但是清朝接盘后就转危为安了,并不是说清朝的统治者有多么高明!根本原因在于:政权的交替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得到调整!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人为国家之根本的,科学技术尚没有达到国家第一生产力的地步!只要能处理好人和土地的分配问题,国家就基本能够发荣发展

首先,明朝的灭亡是和气候灾害有很大的关系的!明末罕见的“小冰河时期”,全国的降雨区域普遍难移,北方持续大旱!秦晋,河洛,齐鲁、吴越、荆楚、三辅等地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全国的粮食普遍欠收,甚至绝收!清朝康乾时期,严峻的气候灾难逐渐退出,虽然也遭遇干旱,但毕竟没有那么严重,事情还在可控范围内,不像明朝那样严重,官府怎么镇压也镇压不下去

其次,天下大乱后,人口锐减,人均土地面积增加。因为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导致长达数十年内部***不平,大量人口死于战场。满清入关后,百姓流离失所不止,加上全国性的大规模***,官兵烧杀抢掠,人口更是成片消失。加上干旱、鼠疫等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口死亡,出现大量可供重新分配的无主之地。再加上明朝灭亡,明朝宗室侵占的良田沃土也会被重新分配。

最后,新兴***的领导者都会比较开明。新王朝的统治是从千难万险中杀出来的,深知坐拥江山的不容易,因此会如履薄冰,生怕重蹈前朝覆辙。在民生问题上,基本会选择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少折腾百姓。在吏治上,会严打贪官污吏,尽管开国之初吏治会相当清廉奉公。解决好,民生和吏治问题,统治者不骄奢淫逸,国家都基本能发展起来!毕竟,中华民族是个求安稳和平又特别勤劳的民族,有土地就能够发展起来的民族!

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百姓无地可耕,社会经济自然***。

清朝初年,朝廷分地,百姓有地可依,社会经济自然稳定。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其发展轨迹都是一样的。

建国初期,国家统一,社会百废待兴,由于战乱等因素,人口稀少,土地大量闲置。这个时期,皇帝只要给老百姓分地,并且稍微鼓励生产,那么老百姓就会安心于生产,社会经济也会得到恢复。

到了王朝中期,由于发展红利没了,再加上天灾人祸,政治***,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百姓失去土地,成为雇农,整个社会暮气沉沉,国家财政出现亏空,经济发展也趋于停滞,甚至是严重倒退。

进入王朝末期,国家财政赤字很严重,官员执行力很差,无官不贪,民不聊生的问题非常严重。这一时期,王朝基本要完犊子了。

因为皇帝想要缓解社会阶级矛盾,就必须要牺牲王公贵胄的利益,把王公贵胄霸占老百姓的土地还给老百姓,补贴于民。可如果皇帝敢这么干,王公贵胄肯定又不答应,会跟皇帝对着干,甚至是卖国,投靠敌对势力颠覆本国。明朝末年投靠清朝的读书人,那数量可不少。最终,皇帝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所以,任何一个封建王朝进入这一时期,必然要灭亡。明末经济崩溃,是必然现象。

具体来说,当年朱元璋接手元朝留给他的烂摊子,明朝也经历了前期的繁荣,享受到了百废待兴的发展红利期。可发展到了王朝末期,各种问题就全来了。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口剧增,明初才五千多万人,到了明末,实际人口一亿多,增加了这么多要吃饭的人,可是土地又衡量不变,社会岂能不***?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经济,而是政治问题。所有的王朝崩溃都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不是单方面的经济问题。

仔细分析明朝灭亡的根源,其实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明朝的政治***决定了整个王朝的崩溃,而政治上***的重点是党争和宦祸。明朝后期的党争到了完全不顾国家死活的地步,各派党争的目的竟然不是为了经济原因和权力问题,居然是为了打击而打击,只要是政敌,无论哪个方面都站在对立面。

而宦祸自明朝前期就一直没解决,从太监王振引发“土木堡之变”到后期的魏忠贤把持朝政,基本上太监干政成了明朝的顽疾。

不是说太监干政不好,其实也是一剂良药,要对付朝廷那帮党派文人,也只有启用毫无底线的宦官才能解决,很可惜,唯一一个可以解决党争状态的魏忠贤让自认“明君”的崇祯皇帝给剁了。

明朝后期经济并不坏,无论是收税和民间经营,都还不赖,特别是江南地区,资本主义的萌芽对整个经济的推动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这些财政收入基本入不了国库,通过层层盘剥,真正能够入国库的钱不到三分之一,而明朝的又有一个巨大的财政负担——供养宗室。

朱元璋缺了大德了,生了那么多儿子,女儿的,还定下了规矩,所有的朱氏子孙全部由朝廷供养,未来无论多少宗室子孙生老病死都由朝廷管了,甚至连子孙的名字都由朱元璋定好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意外收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意外收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郑和 明朝 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