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解疑人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解疑人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区分丞相与宰相?唐朝没有丞相这个称呼吗?
不论是“丞相”还是“宰相”,给大家的感觉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的重臣。但我们决不能把这二者一视同仁,它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丞相是正式官职,而宰相是口头用语
丞相与宰相,大家往往误认为二者是相同的概念。其实不然,在我国历史上,丞相是一个明确的官位职称,而宰相则是对那些辅佐皇帝处理事物者的口头称呼,并非官方定下的用语。“丞相”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设置相国的职位,用以辅佐国政,然而相国和丞相不是一个职位。
丞相是相国的副手,后来随着历史发展,丞相渐渐侵蚀相国的权利,在战国后期,丞相正式取代相国成为辅政大臣。当然丞相也不是历朝历代都有的,比如西汉哀帝就将丞相改叫“司徒”,除曹操和蜀汉短暂设置过丞相以外,直到当代设置左右丞相,丞相这一职位才再次出现在历史中。
而宰相与丞相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早在春秋战国的《庄子》一书中,就已经有了宰相的记录。“宰”意为管理,“相”意为辅佐,宰相一词,就用于指代那些辅佐天子的大臣,包括但不限于宰相,还有其他,尚书,中书之类均在此列。
二、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历史学家祝总斌曾经对宰相的定义有了明确的定义,他认为只要一个官职集以下两种权利于一身,就可以称为“宰相”:一是有能与皇帝讨论政务的“议政权”;二是能监察百官执行政务的“执行权”。两者缺一不可。
按照这个标准来说,丞相作为三公之首,商量国事,检查百官,能够称为宰相理所当然。但是,中国历史上除了丞相拥有这两项权利,还有其他官职也可被称为宰相。他们就是魏晋南北朝时的尚书令;唐代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宋代的同平章事等。
所以说,丞相和宰相并非一个概念。好了,读者朋友们弄清楚二者的区别了么?赶紧动动手指分享给你无知的小伙伴吧!
制度的差异:宰相沿袭的是一种制度,而丞相才是真正的官名,所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宰相的制度最早来自春秋时期,不过在明朝的时候消失了,变成了内阁制度。
宰相不是具体的官名,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权力的差异:丞相是官职和敬称,宰相仅是敬称,没有实权。
唐朝没有丞相,唐朝是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专权的丞相胡惟庸后,就彻底废除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
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辽朝早期设北面官、南面官,有所谓北宰相、南宰相。
唐朝实行”群相制“,宰相是给中国唐朝一段时期授予一批***的一项半正式官名。
唐朝的中书***官中书令,门下***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是宰相。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解疑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解疑人物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