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明朝历史元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大明朝历史元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您好我有一个明代的金元宝60克,底部有一个正方形□里面有个金字,大概能值多少钱?
这个金元宝是真的,它有两方面价值:
一是文物价值,明代金元宝存世不多,弥足珍贵。
二是黄金价值,它是较早的黄金,与现在不一样,含量不一样。综合起来,至少在五万元。
古时候,一个元宝是指多少两银子?
这是没有定数的,所谓的元宝实际上就是当时所发行的银锭,因为铸造的时候需要左右晃动坩埚以求质量均匀,所以才成为左右各有一耳状凸起的形状,他的分量跟今天的钞票一样,是有各种不同的标准的,有10两的也有1两的。其实熔铸成锭的金银锭,作为中国古代货币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隋唐以前称之为“银饼”、“银笏”,宋金时期称为“银锭”。不过,银锭作为支付手段流通始于金代。金代的白银每锭重五十两,值百贯。到公元11***年(承安二年)12月,“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两贯,公私同见钱用”。至此,白银才成为法定货币与钱、钞一起通用,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这种趋势的影响到了元代,终于使原来以铜钱本位改为银本位,元代起***用白银为价值尺度,产生了我国币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所以元代之银锭通称为“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是元宝称呼的主要来历,但绝非指形状,而是将金银锭泛称为元宝。银元宝到了明朝才盛行,但还不是国家的法定货币。直至清朝,银元宝始为主要的货币流通,因重量不等,所以按“两”为主要的重量单位,故又称银锭为“银两”。清朝的银锭形状变化为马蹄形的元宝,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后的元宝,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但通称为银块或银锭,此外碎银依然存在。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在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却非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相互之间的兑换也有一定的折算比率。鸦片战争后,外国洋银(银元)大量流入和自铸银元流行,并没有根本改变或取代银两制度的地位。直到1933年宣布废两改元后,银两才不再作为货币流通使用。
一个金元宝等于多少银锭子?
按明朝计算,一两银子含白银37.3克,一个元宝其中白银含量为1305.5克,不可能是完全白银的,其中会有其他金属含量。如果按照一个元宝七成白银来算,那么一个元宝等于35两白银如果兑换成现银的话,则是一个元宝10两银子(不算其他金属)
天启元宝是铁核桃吗?
不是。平谷元宝和天启元宝都是古代的货币,但是差别如下:
“平谷”是地名,即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而“天启”可能指明代的年号,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是天启。
元宝一般指银元宝。是一种流通于中国各地的银质货币,属于古代货币。银元宝是银质货币的通称,它的重量在清朝是固定的,约为500克。
平谷元宝和天启元宝的形状、大小、重量都可能不一样,平谷元宝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价值根据购买日期价格不定。
如果您对古代钱币的具体差异和货币的发展感兴趣,可以阅读有关的历史文献、文物、或寻求专业机构的咨询。
不是
天启元宝又叫天启通宝。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补铸完“泰昌通宝”之后开铸天启通宝。“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天启二年七月开铸当十大钱。天启五年十月,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大钱铸期不过三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明朝历史元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明朝历史元宝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