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介绍讲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介绍讲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得国之正原文?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孟森《明史讲义》
凡历代开国之君主,在建业之初,必要证其“正统”,以彰显其社稷江山的“合法性”,也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得国之正”。
原本按照儒家纲常而论,当以一朝传承而无可中断,但历朝历代国祚最长者也不过周朝的八百载,唐宋元明清皆在300年以下,至于魏晋、五代等等就更短了。自夏启改禅让为世袭,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华夏大地就有了无尽的王权争斗。历代王朝兴衰沉浮、分分合合,多少野心家为了争夺皇权不惜身家性命,又有无数官宦和百姓被裹挟其中,饱受战乱纷争之苦。
那么明明是改换乾坤、取而代之,又何来“正统”呢,这里大有文章。君为臣纲,但凡明目张胆树旗号自立的官员,无论成事与否,都会被打上乱臣贼子的烙印。纵观历代之开国君主,鲜有故国臣属直接宣称造反而得国的。
唐高祖李渊,趁着隋末崩乱而起兵,然而在攻取长安后,却并不急于称帝,反而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之职加封唐王。在隋炀帝遇弑后,随即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
这就是王朝更替的微妙之处,凡历朝之更替,前朝唯有两条路,或亡于起事之义兵,或亡于“***禅让”。最终得国者,皆是“手不沾血”、“清清白白”,或为戡乱救国之功臣,或为数代前的帝王贵胄后裔,还要加上出身祥瑞、神佛相助等等传奇色彩的事迹渲染,再来一些反复推让皇位的把戏。一番操作,无非是为了彰显自己出身高贵,但本无登临大宝之意,实在是众望所归、不可推辞。自此,其社稷方可称为“正统”。
唯有汉高祖和明太祖,出身草莽,家世寒素,旗帜鲜明的反对统治者,也不***借禅位等虚伪之举,堪称三代之后得国最正者。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什么历史教授?
这个问题类似于有些歌唱明星为什么不是音乐学院毕业,有些作家为什么没有念过大学的中文系。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当年明月石悦,如今是山东省***处级干部,当年写此书时为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
反映历史的作品很多,《明朝那些事儿》是畅销书,我是在一张报纸上阅读的连载。我记得好像《新文化报》连载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是一份地方性报纸,现在己经停刊了。由此我又想起另一件事情,金庸写武侠小说在巜明报》上发表,促使巜明报》发行量大增。金庸不是武术家,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武侠***。当年明月不是历史教授,写出了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
据说当年明月念书时写作文有些另类,老师常常给予指岀来。巜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能够成功,在于作者熟悉明朝历史,在此之上又进行语言艺术等方面加工,像书籍记载朱元璋“我本淮右布衣”作者加工为“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这句话就增添了慷慨感染力。当年明月为写好《明朝那些事儿》曾自费到许多当年事情发生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
一部好作品在于作者的创新和灵感。《明朝那些事儿》与以往历史作品相比增加了故事性,写出来人物事件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无乏味枯燥感觉。写陈友谅杀徐寿辉情节有心理活动描写。鄱阳湖大战中双刀赵普胜战死,大刀张定边、猛将常遇春等等都形象鲜明。而明史、清史关于明朝事情描写简单明了,不一定能更有效吸引读者,这也是许多正史通常存在的现象,而当年明月在遵重历史基础上釆用大胆想象力进行艺术加工,又把许多人和事情连贯起来写,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明朝那些事儿》成为大众喜爱阅读的作品。当年明月的写作成功也成为许多人探讨话题,不是历史学专业人士写出这么优秀历史作品主要在于作者丰富历史知识,高超艺术想象力、出众文笔及兴趣和刻苦。
历史教授为什么没有写出巜明朝那些事儿》也是多方面原因,其实解放初期吴晗是明史专家,写出明朝的一些作品也非常优秀。当今教授没有写出《明朝那些事儿》作品可能是没有往这方面想、设计或许教学讲多了对一些事情和人形成固定模式反倒不愿意进行想象力的艺术加工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介绍讲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介绍讲义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