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讲解权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讲解权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三省中哪个最有实权,也就是哪个权利大?
唐朝三省中,尚书省权力最大。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发起,到唐朝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是唐朝的中央最高***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则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唐朝,三省的具体权限为“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的职责分工。
“中书取旨”,意即中书省负责领取圣旨,然后向下传达;“门下封驳”,即门下省负责谏诤,以匡正朝廷决策的失误或过失;而“尚书奉而行之”,是指尚书省奉旨负责决策的执行和落实。从历史看,尚书省形成较早,因为尚书省权力过大,才后设中书省和门下省,其目的就是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也最为庞大。唐代尚书省领管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24司。也就是说,相当于现代的人事权、外教、军权、司法权、民政、工程安排等权力,是均集中在尚书省的。 此外,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只有尚书省设在宫外。也就是说,尚书省具有实际执行权,其管理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大,而中书、门下两省都是在皇帝眼皮下做事,只能做一些上传下达、建言谏诤的事情,并无实际权力。
为什么唐朝宦官权力巨大,并且能掌握军权?
唐朝宦官开始受到重用,是从唐玄宗开始起,唐玄宗身边的大太监高力士被封为骠骑大将军,还有许多太监去军对任监军。但是由于天宝年间,唐玄宗决策失误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引发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局面。虽然唐王朝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由于战争的规模太大,影响极其深远,对整个王朝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颓势,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国势日衰。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武将,因为功勋卓著,战绩卓越,可以提拔到中央担任中枢要职,甚至封侯拜相,但安史之乱以后,虽然唐王朝努力的平息了安史之乱,但是由于战争的规模太大,导致安史之乱的好多叛逆叛乱将领都成了后来割据各地的藩镇节度使不受中央的控制和朝廷的节制,唐朝皇族已经对武将失去了信任。除郭子仪等少数人外,其他的武将都下场凄惨。
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唐肃宗开始大力起用宦官李辅国鱼朝恩等。不但给这些大宦官参与朝政的权力,并且让他们节制军队,肃宗李亨也是由于这些宦官犯上作乱而病死。至唐肃宗李亨病逝,继任的皇帝登基必须要取得太监的支持才能顺利登基,宦官的权利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外有藩镇割据,内有文臣互斗。而宦官却成了皇帝唯一值得信任的人,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而每个新登基的皇帝对宦官的依赖也越来越重,宦官甚至可以废立皇帝,成为了整个帝国的毒瘤。
我是小一王二,先说观点:宦官的权力来源于皇权,唐朝中后期宦官能掌握军权则和制度有关。
唐朝宦官掌权的源头自安史之乱起,我们且来看发展经过: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直逼京都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
此时辅佐太子的宦官名叫李辅国,李辅国以国家大义劝说太子留下抗敌,太子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李辅国又劝太子迅速称帝,以安民心。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肃宗为人性格懦弱,此刻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李辅国大权在握,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肃宗,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
再之后李辅国支持太子李豫登基,是为唐代宗。代宗上台后,因念其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
宦官掌握军权也同安史之乱有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讲解权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讲解权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