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诸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诸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世子什么意思?
世子是古代诸侯王嗣子之称号,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的称号。亲王嫡长子立世子,世袭亲王爵位,诸子封为郡王。世子的正妻册封世子妃。
曹魏以前,诸王嗣子称太子,自曹魏始,诸王嗣子改称世子,后世多以王爵嫡长子为世子。明清两代亲王嗣子称世子。
如果是你,如何阻止朱元璋分封诸王?
如果是你,如何阻止朱儿璋分封诸王?
答,我不会阻止,也没有能力阻止,分封诸王从汉朝到明朝都还在,一定成度上说明他的优越性,历代帝王取得最高权力后,都会分封诸候王给儿子们,以勉其它人夺取自已的江山,强自出头阻止只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明朝分封藩王多封在河南、湖广吗?为什么?
朱元璋分封藩王时,由于要扫荡北元残余,故重兵屯于北方,而藩王也多封于北方,以便他们从将领手中能够接过军权,燕王朱棣就是其中的代表。
朱棣夺得帝位之后,继续削藩,但同时又大量封王,但此王非彼王,即无军政大权,亦不能从事士农工商,甚至不能随意离开当地,为了弥补他们,便把他们封在了膏腴之地河南与湖广,并赐给他们大量土地,和远高于官员的俸禄,换言之,把他们当成猪养了起来。
这些藩王什么也不能干,什么也不用干,于是只能欺负老百姓,强抢民女,多生儿子,因为生出的孩子可以找朝廷领俸禄,于是越生越多,到了明朝末年,己达二十万之众,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这帮人即不能给国家提供经济帮助,又不能提供军事帮助,完全是***。
盛宴狂欢了200多年,明朝末年,小冰河气候、鼠疫与后金一起终结了大明,买单的时候到了,这些藩王被起义军与清军屠戮殆尽。
明初,朱元璋分封诸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明朝的统治能够长久,因此他有完整的政治考虑。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北方的残余蒙古势力,在北方军事重镇,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们镇守;其次,为了防止功臣宿将尾大不掉,朱元璋让儿子们到各个军事重镇做藩王可以接手这个群体的军权;第三,朱元璋为了防止权臣篡夺皇权,赋予朱姓藩王“清君侧”的权力。总之,用藩王保护皇室是朱元璋实行分封制的最终目的。
综上,朱元璋将藩王分封在北方,朱棣夺得大位之后,削藩并封王于河南湖广等地,由于藩王人口迅速繁衍,导致河南湖广等地的藩王人数众多。
明太祖朱元璋取得天下后,为了更好的拱卫朝廷,效仿周王室分封宗室,把自己二十多个儿子和唯一的侄子分封到全国各地,明朝皇帝在朱元璋之后也多次进行了分封藩王。在分封这些藩王中除了护卫边疆的塞王,其余的藩王大部分在河南和湖广(湖南、湖北)两个行省,对于这种藩王方式,笔者认为朱元璋及明朝其他帝王是基于当时的内外环境做出的比较正确的选择。
首先,地理位置原因。明朝的一级行政区域虽然叫承宣布政使,但在民间还是称作省,包括南七北六十三省和南北二京。最重要的自然是南北二京,北京是明成祖夺位后确立的新国都,但并没有放弃经营南京,一直实行的两京制。河南和湖广两个行省恰好位于天下之中,且分别于南直隶和北直隶相连,两个行省相连,四通八达。因此,从地理位置上看,维护两个行省的安全和畅通对于大明王朝的非常重要,且河南行省临近防御蒙古各部的重要阵地山西行省,对于保证山西粮食供应起到一定作用。湖广则临近云贵土司控制区域,对于支援和维护西南发挥很大作用。
其次,河南行省和湖广行省是明朝粮仓。河南是中原腹地,土地肥沃,是小麦的主产区,从古至今都是大粮仓。而湖广熟天下足更说明湖广的粮食产量对于朝廷的重要性。湖南洞庭湖平原和湖北江汉平原到今天都是全国的商品粮基地。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把握住粮食安全,对于维系大明王朝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明朝把多数藩王分封在两地,有强化对粮食管理的想法。
再者,各种原因形成的改封。明朝分封的藩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地方。如明成祖夺取侄子皇位后,把弟弟辽王朱植从辽东改封到湖广荆州府。明仁宗朱高炽的次子朱瞻埈最初就藩陕西凤翔府,后改封河南怀庆府。
明朝共封亲王62人,就藩的亲王有50人,在河南就藩的亲王12人,在湖广就藩的亲王19人,占藩王总数的一半以上。足见河南和湖广两地的主要性,同时作为产粮行省,明王朝也要加强控制,强化以藩治地,以藩生民的策略,使得出身平民的朱明皇室可以皇祚200余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诸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诸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