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历史 书 海外,明朝历史书籍

kodinid 4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 历史 书 海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 历史 书 海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的航海技术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可为什么不利用郑和下西洋的机会去扩充海外领土或殖民地呢?
  2. 有什么关于历史方面的名著?
  3. 《本草纲目》于17世纪就被翻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其意义何在?
  4. 明朝灭亡后有汉人集体流亡海外,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对此你怎么看?

明朝的航海技术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可为什么不利用郑和西洋的机会去扩充海外领土或殖民地呢?

明朝的航海技术有多发达?那时我们的工匠就可以造出排水量几千吨的宝船,有指南针和北极星来导航,有舰载火炮,可以说当时大明水师是世界上最强大海军陆战队。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强大军事力量的大明,不去海外建立殖民地呢?因为有以下这些原因的限制:

文化方面:孔孟儒学限制了明朝人的开拓思想,我们的国家是世界的中心,是最好的,老祖宗已经为我们打下了这片江山,我们只要守住它就行了。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为什么还要去占领别的有瘴气、贫瘠、炎热、寒冷、干旱的土地?没事找事?那个时候的郑和下西洋,有两个目地:一个是为了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个是为了宣扬国威,怀柔远人(显然后者是主要目的)。我们是大国,上兵伐谋。既然炫耀肌肉就可以让小国臣服,那为什么还要动刀兵呢?

明朝 历史 书 海外,明朝历史书籍-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制度方面:大一统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神经。为什么明成祖要派郑和做水师都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一个太监,作为太监,他一生的靠山只能是朱棣。而如果派其他人做都督,建立了殖民地之后,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就是水师都督拥兵自重,脱离朝廷,海外称王。这是当皇帝的愿意看到的吗?当然不行。

经济方面:那个时候还没有面积商品经济的概念。因为我国古代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很多时候都可以自给自足,又不缺原料。占了那些个小国家有啥用?给朝廷增加财政负担?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如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补充。

明朝 历史 书 海外,明朝历史书籍-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点,中西方地理环境不一样,欧洲人特别是临海的英、葡、西和地中海沿岸的人他们身处在相对狭小的地域里,而且土地并不适合耕种,他们的出路就只有去那个充满未知的海洋里去探寻。因此,西方人热爱探险与出海,这一因素是西方人发现新大陆、开发殖民地的内因与动力。

郑和

中国人就不一样了,华夏大地地大物博、物产富饶,人们依靠江河耕种,便可以满足生活需要,又何必要冒险出海探寻。所以说,大河文明下的人们缺少了西方人的征服与扩张的思想。

明朝 历史 书 海外,明朝历史书籍-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有,中国历代的中原王朝皆以天朝上国自居,明代亦不例外,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炫耀大明国的国威,为的是威慑与安抚周围的蛮夷,是向蛮夷施与天朝恩惠的。大明王朝对方外鸟不拉屎的蛮夷之地一直存有轻视,不屑去用武力征服与占领。

西方殖民扩张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兴起的基础之上的,而明代中国虽然有那么一丝资本主义的萌芽,但仍旧是一个原始的农业国家,农业国家的社会形态趋于稳定,自给自足,生产力也相对低下,征服殖民地劳民伤财,但对内又没有裨益,又何必去做呢?大明的士兵们本来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谁愿意长时间航行海上,留在异国作战呢?

还有,明代的航海技术并没有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进步,郑和也只敢沿着海岸线行船,也只是仗着人足够多、船队足够大才走到了非洲西海岸,完全不能和后来西方的航海家们有几条破船就敢环球航行相比。

这就是华夏文明有别于蛮夷的地方,华夏文明讲究的是礼仪之邦,不强推华夏文明,只是感化和教化。西方实质上与游牧民族一样,都是抢夺别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典范。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地球人类的希望,就在于全世界人要都信奉西方的强盗逻辑,则人类没有未来。

这个题目有几个问题。

第一,明代的航海技术并非世界第一,或者说,并不是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水平。

在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因为鄱阳湖一战,对大型的海船有了心结,因此打败陈友谅之后,开始疯狂的修造大楼船。明代的这些造船技术直接传承于宋代,可以说从宋到明,中国的帆船在没有什么形制上的大变化。

当然这也并不是退步,因为宋代的航船,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中东和欧洲的航海技术。分仓技术可以防止船因为底部一处有破洞而大规模进水,还可以摆放不同的货物。明轮设计代替了费力的桨,似的大的航海船在风力不足时,也可以快速的航行。与船体分开的舵,在损坏时更容易更换。

所以明代能把这些技术传承下来继续发展,也是一种进步了。

但是从最后一次下西洋后,大明开始战略收缩,国家不在大规模建造大船,包括水师的战舰,也退化到只能近海作战的小船。到了正德年间,我们的航海技术因为退化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的海船了。

第二,为什么大明不去扩张海外领土?因为实在没这个必要。大明自己的物产就已经很丰富了,基本上在那个时代要啥有啥。如果只是说为了开拓领土彰显功绩,还不如征服蒙古高原来的实际。毕竟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东南亚南亚和北亚都是蛮夷,但是明显北亚的蛮夷更厉害,更有战略意义

第三,就是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就此失去了海外开拓的机会,这个其实不然。从宋到明,中国民间一直都在积极的出海,纵然明初的海禁非常严厉,也挡不住百姓对于财富的追求。这些来自福建广东的沿海居民,凭着先进的航海技术来到了东南亚各地,然后开始做买卖发家致富,之后置办土地,在当地落户。因为这些海外华侨华人只是求财,所以对于当地***并没有什么威胁,再加上这些东南亚国家多是大明属国,自然也不敢动华人。

比较例外的就是印度尼西亚地区的满者伯夷王国,他们虽然敢于同大明叫板,但是也没有过分的残害华人,毕竟这些喜欢做生意的中国人也给当地带来了财富。

但是华人坑就坑在这种只求财不求权上,因为没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做支撑,这些南方去的华人也没有强大的政权意识,所以当西方殖民者到来以后,华人们就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压迫和***。这其实就是只想过安稳日子不知道报团取暖的弊端,因为离开了国家的保护,只能在那个***的时代被欺负。

有什么关于历史方面的名著?

这得看什么范围,国内历史名著大家可能熟悉一些?但其实国外历史名著也很多。比如希罗多德的《历史》、塔西佗的《塔西佗历史》、凯撒《高卢战记》、汤因比《历史研究》、布罗代尔《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封建社会》等等。国内陈寅恪、钱穆、吕思勉、陈垣等史学大家也都有名作传世。

《本草纲目》于17世纪就被翻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其意义何在?

《本草纲目》,中国药学著作,明代李时珍所写。记录了近两千种药物,收集有一万多药方,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集大成者。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一些错误,还提出了较为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了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

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到中国,将《本草纲目》翻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本草纲目》是“1596年的百科全书”。它推动了世界对中医的认知,开阔了博物学的视野,同时他们也从中国医学宝库里发现了可以借鉴利用的珍品,把本草学推向了新的水平。更为后期《本草纲目》翻译成更多国家文字打下了良好基础。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医,促进了中西医的交流。

明朝灭亡后有汉人集体流亡海外,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对此你怎么看?

明朝灭亡后有***集体流亡海外,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对此你怎么看?

实际上,在历史上,流亡海外的情况一直都有。

但是,直到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真正开拓了海路,才使得逃亡海外,成为了一个有具体路线的行为。

并且,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因为航海业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一次大规模的迁移南洋的行动,被称为是“下南洋”。

实际上,现在全世界的海外华人,总数高达5000多万,而且,东南亚地区,是华人数量最多的。

而这些华人,大部分都是明末清初的时候,明朝的遗民、明朝的败军、甚至是大量的难民,因为不想接受满清统治,因此,逃离了大陆漂移过海来到了东南亚地区。

实际上,东南亚华人,因为继承了我们汉族的吃苦耐劳的本性,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能在东南亚地区谋生,发展的很好。

甚至,东南亚华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了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 历史 书 海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 历史 书 海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郑和 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