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的饮茶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的饮茶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饮茶风气盛行的原因?
首先,社会安定,农业发达,交通便利,这些优越的客观条件,使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大发展。
饮茶的兴盛还与唐朝***颁布的禁酒令有关。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农民大量流亡,土地的丧失,使得唐中期以后的粮食十分匾乏,而造酒却需要消耗大量粮食,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唐肃宗于乾元元年颁布禁酒令,开始在长安禁酒,规定除朝廷祭把飨燕外,任何人不得饮酒,这造成了长安酒价的暴涨。
据计算,当时一斗酒的价钱可买茶叶六斤,这便使许多嗜酒而不得饮的人转向饮茶,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气的传播。
另外,唐代饮茶的兴盛还与贡茶的兴起,诗风的大盛,以及科举制度、佛教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代茶饮是否沿袭了三国时期的茶饮方式?
从《广雅》的记载可知,当时人们饮茶会加入调料,可见唐代以前的茶饮与唐代不同。
仿唐代煮茶步骤?
唐代饮茶分为煮茶与酌茶两步。
1、煮茶分成三个阶段,即“三沸”。
当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声时,是第一沸。这是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盐调味,尝尝水味,不要因为味淡而多加盐。
当锅边缘水如连珠时,是第二沸。舀出一瓢开水后,用竹夹在水中搅动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用量茶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
过一会儿,水面波浪翻腾着,溅出许多沫时,也就是三沸。
将原先舀出的水倒回,使开水停沸,生成茶沫。此时,要把茶沫上形成似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味道不正。“三沸”之后,不宜接着煮,因为水老,不能再饮用。煮茶的水不能多加,否则味薄。
2、酌茶,即用瓢舀汤向茶盏分茶,其基本要领是使各碗沫饽均匀。从锅中舀出第一碗茶汤叫隽永。隽味永长的意思,也指最好的东西。固出放在熟孟里面,以备止沸和育华时用。
如煮一升水,可分作五碗,每碗的沫饽要均匀,要喝到鲜香、味浓的茶,除隽永夕卜,一锅煮出的头三碗最好。较次的一等的多煮到五碗。若数个客人,用隽永水补给喝不足的人。
唐代人是如何饮茶的?
我国的饮茶文化形成于汉朝,后到了唐朝变得精致且高雅,形成了现在的“茶道文化”…
三国时期《广雅》中记载茶的饮法有三种,为:煎、烹、泡,“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就是说:先把水煮开,再将茶叶末放入锅,就是古人“先水后茶”的饮茶方式。
唐代的饮茶方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煎茶”,唐人陆羽的《茶经 五之煮》有记载:以竹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就是说:用竹夹在沸水中搅出旋来,再将茶叶放入。在《茶经 五之煮》中有对烧水的详细描述,烧水有三沸:第一沸为“如鱼目 微有声”,第二沸:加盐烧至“涌泉连珠”,最后,再“竹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倾,势若奔涛溅末,以所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再将带茶的水煮至“腾波鼓浪”时才好。
后来发展出一种“痷茶”的泡法,就是现在讲的“泡茶”,先将茶叶放入壶中,再将沸水覆之。唐人陆羽是极力反对的,认为这种方法玷污了茶叶。不过这种简单易用的方法已流行开来,流传到了现在…
唐代人亦有将水中加入佐料与茶一起煮的习惯,以:葱、姜、橘皮、薄荷为主,称之为“茶果”。
还有将奶加入茶中的习惯,这是融入了来自西藏和蒙古文化的一种习惯,可见唐代那时包容与繁华……
现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泌”,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写的一首诗中:“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这里是在煎茶时放酥放椒的一种饮茶方式。
我国古代有件对外贸易的法宝,一为丝绸、二为茶叶…茶叶被西方人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现在我们北方人有“看茶”的礼数,就是客人来了倒茶迎客的习惯。南方人请客叫“吃茶”,吃早饭叫“早茶”…可见“茶道文化”对我们文明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的饮茶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的饮茶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