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朝堂,唐朝历史朝堂图片

kodinid 2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朝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朝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代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能上朝堂吗?
  2.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历史中,君臣关系是如何演变的?
  3.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唐代的官制是怎样的?
  4. 唐朝为什么有两个首都?

古代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能上朝堂吗?

不能。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的官臣,宋实录院有修撰官掌修实录,辽国史院与元、明、清翰林院皆有修撰官,明、清通常授予一甲第一名进士。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清文献通考.职官七》。

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历史中,君臣关系是如何演变的?

历朝历代,中国都是一个人口大国、疆域大国,想要处理各种政务,君王必须依靠官僚体系。君臣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君权和相权的转化上。

唐朝历史朝堂,唐朝历史朝堂图片-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①秦代: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集权国家,同时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宰相为首,负责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百官以及律令图籍;太尉负责军务。此时,丞相权力很大,处理一切大小事宜。

②汉代:相权依旧很大,汉武帝为了限制相权,设计了内、外朝制度,内朝为决策机构,由中书令、侍中、常侍组成,三公成为外朝,属执行机构,从而加强了皇帝政权的控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掌握着权力,把持朝政,相权有时候比皇权更管用。这个时期,***的频繁更迭和皇帝的废立,其实都与相权的过大有关,几乎每个皇帝身边都有权臣存在。

唐朝历史朝堂,唐朝历史朝堂图片-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④唐代:进一步限制相权,继承了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可以互相牵制,避免专权又可以集思广益,增强决策的正确性。从此,相权大大受到限制,权臣的角色越来越少。

宋代北宋时设“二府三司”,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理行政和军事,又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利,强化君权。然而,南宋时期,政治局面混乱不堪,相权又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彻底废除丞相制,由六部分理朝政。后来,又增设内阁,彻底埋葬了丞相制。从此,君臣关系彻底发生扭转,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得以稳固,臣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皇帝。

唐朝历史朝堂,唐朝历史朝堂图片-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代:再继承明制的基础上,皇权唯我独尊,清初几个皇帝陆续建立军机处、奏折制、秘密立储制等强化皇权的制度,最终迎来了我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臣子沦落为奉旨办事。

总结:我国历史上的君臣关系,基本上是一个皇权加专制强的一个过程,相权不断受到削弱最终接近消失。当相权强大的时候,***容易分裂或者更迭;宋代以后,相权不断削弱的背景下,朝代存在的时间越来越长。

坚持问答不长篇大论,以最简单的几句话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君臣的走向起伏是:

周~汉末~唐~明~清

周朝的君臣风最融洽,天子和卿士大夫之间就是单纯的辅佐和聘用关系

到了汉末魏文帝禅汉开始,这种君臣风开始变了。有权有势有军队的臣子就能自己做皇帝,但是这个时候还是会对前朝皇帝礼让三分。

到了唐朝,君臣之间开始有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横沟,皇权开始加强。但是这个时候臣还是臣,无大错的情况下皇帝也没有随意生杀大权。

但是到了明朝,这种情况极度恶劣起来,原因就是朱元璋的个***力欲望太盛,他希望吧群臣变成自己的笼中鸟,可以给自己指引方向,但是不能随意扰民。这样子,臣子的生命权算是彻底攥在帝王的手中了。

清朝则更加变本加厉,清朝帝王不仅希望臣子是鸟,更希望他们是一条狗,对外咬,对内乖,不听话就杀吃了那种。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唐代的官制是怎样的?

唐朝的官制基本是隋朝的延续,所谓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职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也就是有两个领导,下属部门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上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职责就是执行,由尚书令一人领导,副职一左一右,下辖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长官是尚书,六部分管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管四司,共计24司。户部,掌理土地、户籍、赋税、财政,下辖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个司。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堂、科举、外宾接待事务,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兵部,掌武将选拔、兵籍、军械、军令等,下辖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刑部,主管法律,刑狱事务,下辖刑部、都官、比部、司部四司。工部,掌理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等工程,下辖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各部一把手称尚书,副手为侍郎,再下面是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吧。六部之外有九寺五监,正副长官称卿和少卿。太常寺管祭祀、礼仪、科举考试归属礼部,光禄寺就是管酒礼膳馐等事。卫尉寺专门掌管兵器和仪仗物料。太仆寺掌马政,但不管皇上车马。大理寺掌管审讯刑狱,司法行政可归刑部负责。鸿胪寺管礼仪,但外族朝拜进貢归户部管。司农寺管仓储之事,赋税收入可归户部。太府寺为新设立,仅管金帛府藏。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分管学堂教育及国家和宫廷手工业制造,宫殿、城廊、官衙等修缮。九寺五监形式上独立,但实际上是与协助六部的办事机构。古代的各职能部门复杂不,不如今天的我们简单吧。

中央官制中最重要的是“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拟议,建议这件事该怎么做。皇帝听取建议做出决定,写了诏书之后交给门下省去研究,看看是否有和其他制度、政策矛盾之处,是不是有窒碍难行的地方。门下省没有行使封驳权,予以同意通过了,再交由尚书省执行。

理论上三省是这样分工的,三省的首长都是宰相,然而落到实践上,三个单位之间很容易有矛盾和冲突,因而就设置让三个单位可以协调讨论的政事堂。政事堂后来改名为“中书门下”,参与讨论的,是门下、中书再加两个尚书仆射。

如果觉得还有应该来政事堂或中书门下开会的人,就给予特殊的头衔,包括“知政事”“参与朝政”“参议朝政”“知门下省事”“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专典机密”“平章国计”“平章政事”“同掌机务”“参知机务”“参长机密”“参谋政事”“同治中国政事”“兼知政事”“平章军国重事”“参知机务军国各事宜共平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这种头衔戴上了任何一个,能够参与政事堂会议,就是宰相。

这样宰相有很多个,于是要众宰相中找到一个真正的领袖,那就再特别给他一个头衔,就是“兼修国史”,这是宰相中的宰相。

汉代的“三公九卿”,三公管外朝,九卿处理内朝皇宫事务。唐代“九卿”变成了“九室”,但“九室”职责不单纯限于宫内。原本服务宫中的“九卿”,这时成了尚书省的执行单位,所以又设立了“内侍省”“殿中省”“秘书省”,取代原本九卿管理宫中事务的功能。秘书省管天文历法,殿中省管皇帝生活相关事项,其他的就由内侍省负责处理。“内侍省”由内侍组成,成员都是宦官

汉朝的制度中,“大司农”管国家财政,“少府”则是管皇帝的私人账户,两者是明确分开的。在唐代,这两个单位被并成了“太府”。

什么是官制?

官制是***机构的重要组织系统,是关于官员设置和管理的一套制度。

唐朝官制主要是沿袭了隋朝的制度。只不过有一些名号发生了变化,但大体是不变的。基本上可以用“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八个字概括。

三省六部:三省分别管理政令、起草政令和审核政令的政务和市中枢机构。三***官是辅佐皇帝行政的最高长官。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这就表现的有点意思了,说明相权被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尚书省下面又设置了六个部门,统称为六部,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是具体的做事部门。

具体的执行流程就是中书省起草政令,提交上奏给皇帝,皇帝同意后让门下省审核,如果门下省封驳政令,则回到中书省;如果门下省同意政令,则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交由其下面的六部执行具体的政令。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优点在于三权分立,丞相无法专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可以让相权分化,又能够相互牵制,避免权臣专政。缺点则在于三权分立后,各个部门相互掣肘,职责混淆,也导致丞相人员过多,往往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的流弊,及至中唐以后,乃导致宦官擅政、牛李党争等弊政。

九寺五监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被归纳为十四个,也就是九寺五监。九寺五监是中央***的办事机关,其机构十分强大。在《唐六典》中记载,卿、监以下至供膳、驾车者,定员多达11312人,而整个尚书省的定员,总计也才1292人。

比如大理寺,是中央司法部门,掌审判刑罚之事。

鸿胪寺,掌管中央外交和凶丧之仪。

唐代的官制体系是由三省六部,九寺五监构成的。其中,“三省”指的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也就是负责文书管理和朝政决策的三大官署;“六部”指的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分别负责官员任免、礼仪、财政、军事、刑法、工役等事务;“九寺”则是太庙、显庙、太廟、中和殿、宗正寺、[_a***_]、光禄寺、太常寺、太医局等九个寺庙;“五监”则是左、右、神策、龙武和羽林,分别负责天兵和皇宫的警卫和侍卫。

整个唐朝的官制由此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层级体系,官员按照职务的不同分属不同的官署和部门,专责各自的事务。这种官制体系保证了朝廷管理的高效性和严密性,也有利于官员的晋升和选拔。

唐朝为什么有两个首都?

感谢邀请!

唐朝不是有两个首都,而是只有一个首都一个陪都,陪都不是首都,是在首都失去其政治中心之后替代用的。

另外,唐朝时期因为前隋修了大运河洛阳的交通一时间大好,对各种物资的转运十分方便,可以说是唐朝的经济中心。但是经济中心毕竟不是政治中心,因为唐朝权贵们,也就是关陇门阀的老家在长安。为了利益最大化他们怎么可能让首都从长安迁到洛阳。

长时间以来,长安是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军事重地,为了关陇利益和对抗塞外蛮夷,必须要让在长安。

同时,洛阳一直是产粮大区,而且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光大之地,是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这两个地方功能配置不相同。

后来唐玄宗疏通运粮渠道之后,从洛阳运粮到长安很方便,至此洛阳的陪都生涯根深蒂固。

严格意义上说,唐朝在同一时期只有一个首都即长安,一个陪都即洛阳。开国定都长安,武则天时期迁都洛阳,而后唐中宗李显复唐又迁都长安。

从政治上看:开国时期,为了争取关陇贵族的支持,李渊选择定都长安。武周时期,武则天为了打击关陇贵族,维护统治,定都洛阳。

从经济上看,唐朝经济中心逐渐东移,洛阳地区日益比关中发达。从地理位置上看。唐朝建立后,历经太宗、高宗两朝,疆土得到不断扩大。长安在版图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摄天下的作用。而洛阳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平原,以洛阳为都可以居中而摄天下。以洛阳为陪都,可以补充首都的缺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朝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朝堂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相权 尚书 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