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史官记载历史,唐朝史官记载历史的书

kodinid 4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史官记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史官记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代历史是如何记录下来的?
  2. 历代的史官是不是都是最公正的,连皇帝都不得干预?

古代历史是如何记录下来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各朝代都有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史官。虽然各朝代对史官的称谓和都不相同,总体的所需要负责的工作还是差不多的,主要有两大类,记录和编纂。

据考证,史官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

唐朝史官记载历史,唐朝史官记载历史的书-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这两种史官所做的工作基本差不多,到了后来,才逐渐有专门随侍帝王,负责记录其起居、言行以及政务处理的注史官和专门编纂前代王朝官方历史的史馆史官。这里要说的是,注史官记录的内容皇帝也不能阅读

到了春秋时期,史官这一职务以及其所负担的工作划分的更为细致,史官们不管所负担的工作是否相同,都秉持着“君举必书”,在史官岗位的分类中,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

按照春秋时期的史官工作性质来划分,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礼记·玉藻》说是"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史官的分工和职责是十分细致、明确的。

唐朝史官记载历史,唐朝史官记载历史的书-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后来的封建王朝时代,史官们历史的记录同时包括对中央事务的记载和对地方事务的记载(例:各地地方志,县志等)。

唐朝以前的史官都是非常有气节的,不以皇帝意志为转移,坚持事实,唐朝自唐太宗李世民后就开始大肆篡改实事,为自己统治服务,到了清朝更是对前朝大肆篡改实事。

综上所述,古代历史主要是由史官记录下来的

唐朝史官记载历史,唐朝史官记载历史的书-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上的纪录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官史(既史官所作的官方纪录),私史(即民间有史学影响力的大家所著的私本,另部分可信度极高的散文诗歌也算),野史三国演义之流的文学作品)另外勉强可以再加上一类:民间传说。另外官史中又分为经(既官方现行的年表,大概归各部或各地书吏管辖,另有归于司天司查等官的,大概不作为史料所用,但是现在看来应该是最准确的史料了。)史(史官作品,大概都是后朝记前朝的,少有当朝纪录的。)所以一般来说历史学讲究三证制度:物证史(这个简单拉,有物证的最准确。),经证史(一般来说如果史书与经书对应,那么可信程度当然也很高了),左(左传:这里通指私史类著作。)证史。这个左证史比较麻烦:一般情况下,当官史和私史不同时,一般认为两部无关(指作者无学术交叉)的私史等予一部官史。也就是说,当有两部私史都有同一于官史不同时,则认定私史为正。当然这个限定并不科学也不是一定的,具体事例当然要具体分析了。最后野史也可为证,但比重最轻。

历代的史官是不是都是最公正的,连皇帝都不得干预?

不是。

唐代之前的史官还是有底线的,尤其是家族传承,如司马迁,颜家,这些家族对历史记载有非常重的信念,哪怕面对屠刀的威胁,也能坚持。

春秋时期,崔杼杀国君齐庄公,太史伯如实记录:崔杼弑其君。崔杼当然不愿留下这个名声,命太史伯改为国君病死。太史伯不从,崔杼杀之。令接任史官的其弟太史仲、太史叔修改。两人不从而接连被杀。到四弟太史季依旧没有更改。崔杼只能放弃。太史季出门看见抱着竹简跑来的新史官,是齐国南方的南史氏家族派来接替太史兄弟(预备接上去被杀)。可见当时的史官记载非常严谨,也拒绝君主调阅自己的资料。

太宗之后都变了。唐太宗虽算得上比较成功的皇帝,但他对自己的黑历史就非常在意,多次调阅史官记录不成就借机将负责秘书监的颜师古调郴州刺史,虽后又留任秘书监,但失望的颜师古此后就不再记录私史,此后,历代史官也都就不再拒绝皇帝的删改要求。

不过,公正与否,也要看***坐在哪。

汉武帝以宫刑处罚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后面记录的历史难免有不满情绪。汉武帝虽然不好意思要记录看,但也能明白司马迁的***歪了些,所以直接认为司马迁对自己的批评都是出于私心。

唐代之后,官史已不可信。尤其满清公然删改档案,还不如信野史传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史官记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史官记载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史官 记录 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