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的历史缺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唐朝的历史缺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的科举制有什么特点?
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
这里主要来说常科,也叫“贡举”。常科很多时候就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科举考试,每年考一次,在中央的尚书省考试,称为“省试”。常科明目有很多,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州学和县学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他们直接就可以参加省试。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
第一,多层竞争,公开选拔。唐朝从县到中央,层层进贡士人都是从考试中选***的。这种多层次的公开竞争为人才成长和涌现创造了条件。
第二,唐朝把全国成千上万的贡士组织起来,通过层层考试,级级淘汰,择优进贡。这不仅有利于贡举取士的质量,也反映出唐***高度的组织能力。
第三,唐***在统一考试以后,还进行复试、核查、铨选,再予以录用。这体现了择优录用、知人善任的原则。
第四,科举制的实行,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大批贤能士人得以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工作中,从而***了民众读书、求知的积极性。据《新唐书·职官志》、《文献通考·选举考》和《册府元龟·贡举部》等资料统计,贞观前后35年,全国入仕人数为14774人;其中由科举入仕者5580人,占入仕总数的37.8%。
第一,多层竞争,公开选拔。唐朝从县到中央,层层进贡士人都是从考试中选***的。这种多层次的公开竞争为人才成长和涌现创造了条件。
第二,唐朝把全国成千上万的贡士组织起来,通过层层考试,级级淘汰,择优进贡。这不仅有利于贡举取士的质量,也反映出唐***高度的组织能力。
第三,唐***在统一考试以后,还进行复试、核查、铨选,再予以录用。这体现了择优录用、知人善任的原则。
第四,科举制的实行,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大批贤能士人得以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工作中,从而***了民众读书、求知的积极性。据《新唐书·职官志》、《文献通考·选举考》和《册府元龟·贡举部》等资料统计,贞观前后35年,全国入仕人数为14774人;其中由科举入仕者5580人,占入仕总数的37.8%。
但是,唐朝科举制自身还有许多缺陷:一是获功名者大多是地主阶级士人,仕途仍为统治阶级垄断;唐朝开科举士百余次,没有录取女进士、女秀才的传说和记载,科举考试大门对女子是关闭的。二是国家对命题、监考、阅卷官员的监督措施不明确,考试内容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唐代科举具有以下特点:
1、考生来源的广泛性。李渊的诏令已经说明,唐朝科举应试者有两个来源,是学士,一是白丁,后来更加通常的说法是生徒和乡贡。
2、考试科目的多样性。唐朝的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是常年正常举行的科目,也称岁举或常举;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则称制举或制科。
3、考试方法的灵活性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为了避免因为偶然的因素而遗漏真正的人才,允许并一度鼓励超出考场之外的行卷和公荐的存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的历史缺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的历史缺点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