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张聪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张聪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厚熜可是他有个宠臣叫张璁为什么不避讳呢?
其实世宗实录对这个有记载:嘉靖十年二月壬午,大學士張璁以名有嫌於御諱,請改。 上以字既不同,又不兼二,不必避。璁復懇請, 上乃賜名曰孚敬,字曰茂恭。隨詔累賜誥命,准照今名改給。又御書“孚敬茂恭”四大字,橫直各二幅以賜焉。【字不同易理解。不兼二指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不用避其中单独一字)。二名不偏讳的例子很多,如李世民、嘉庆皇帝颙琰。】
题主的意思是明世宗叫朱厚熜,而他的首任内阁首辅张璁,为什么不避讳皇帝的名讳。
猜得没错应该是这个意思。
朱厚熜的熜跟张璁的璁音同字不同,熜这个字算是生僻字,很少人用的;而璁字相对来说用的就多点。
明朝没有严格的避讳名字的规定。不仅明朝,西汉的汉宣帝刘询原名叫刘病已,正是叫病已的比较多,刘病已已经做了皇帝了,完全可以禁止的,但选择自己改名刘询。
明朝皇帝名字最后一个字必须带金木水火土的部首,前几代把常用字用完了,那后面的人只能用生僻字,平常人家取名字很少选取生僻字的。不可能因为一个读音相同,就把这类字禁了。
故宫历史上共经历了几次大火?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古建筑群之一。中国古代的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木质建筑可以通过精美复杂的结构展现建筑之美,故宫里的建筑就是中国古代使用木材建设宫殿的巅峰之作,但却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一旦发生火灾,顷刻间遍可能化为灰烬,故宫这座宫殿发生过四次严重的火灾,下面我来详细说一下。
第一次火灾:也是最令人心疼的一次,我觉得连朱棣都有可能心疼的落泪,这次火灾发生在朱棣搬进紫禁城的第二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直接烧毁了前三殿。紫禁城刚刚建设完,可以想象前三殿当时是多么的雄伟壮丽,可是朱棣还没捂热他的那把龙椅呢就给烧了,实在令人嘘唏不已,这次大火后,一直到正统五年(1440年),也就是大约20年后才重建这前三殿。
第二次大火: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再次发生大火,这次大火损毁更加严重,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这次重建比较快,仅四年就重建完成。
第三次大火:万历二十五年(15***年),紫禁城又一次发生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这次复建工程直至天启七年(1627年)方完工,历时30余年。
第四次大火:这次大火是李自成放的火,这次也是紫禁城烧毁最为严重的一次,在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攻陷了北京城,灭亡了明朝,但李自成这个“皇帝”饺子没吃够呢就很快被清军在山海关击败。这败家玩意在向陕西撤退前下令焚毁紫禁城,这次大火烧的紫禁城仅剩下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其余建筑全部被毁。清朝重修紫禁城用时更长,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才建设完成,同时大约50年。如果清朝不是在北京定都,不是在原址上建设皇宫,那么这座宫殿也就像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一样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
如今故宫在防火方面做的非常完善,而且在较高的建筑屋顶上也安放了避雷针,防止因雷电引发的火灾。
故宫保存这么完好也多亏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它的保护,也要感谢文物修护者对其的修缮才能让我们看到故宫那浓缩着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雄伟和壮丽的宫殿。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答题不易,满意请点赞支持,谢谢!如想了解更多历史知识,可以关注我!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张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张聪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