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讲隋朝皇帝的历史,老梁故事汇隋朝的那些事

kodinid 8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梁讲隋朝皇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老梁讲隋朝皇帝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袁绍“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谁可以详细解答一下?
  2. 孟姜女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袁绍“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谁可以详细解答一下?

简单地理解,可以认为是最大的官,百官里面他们官最大。但是东汉末年,三公只是虚职,原来实权在握的“三公”,已经被架空

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后,便设立三公九卿,这种政治制度,深刻地影响了其后的两千多年。秦汉时期,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所谓:“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指的就是由三公共同处理事务。

老梁讲隋朝皇帝的历史,老梁故事汇隋朝的那些事-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丞相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首,是皇帝以下最重要的官职。而太尉是掌管全国军事,百官里面最高的军事统帅,其地位和丞相相等。御史大夫是诸御史之首,其地位仅次于丞相和太尉,是丞相的副手,掌监察,***丞相处理政务。

秦朝西汉,历来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成“三公”,为中央最大的三个官职。因为三公手中掌握着实权,有时甚至能和皇帝的君权相抗衡,这种局面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改变。

虽然从汉武帝开始,就已经在削弱相权,但西汉末年还是出现了王莽篡汉。等到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为了避免这种强臣篡位的可能,开始大力削弱“三公”的权力,扩大尚书台的作用。“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刘秀逐步架空了三公的权力。

老梁讲隋朝皇帝的历史,老梁故事汇隋朝的那些事-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莽篡汉之后,对于地名、官职名进行了很大的改动,丞相改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刘秀建立东汉,其他制度都是遵从西汉,唯有三公的名称没有改过来。

当初汉武帝让霍光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来辅佐汉昭帝,这一职位也最具权势。光武帝刘秀自然不允许这个大权独揽的职位存在,因此把大司马又改回太尉。大司空改为司空,大司徒改为司徒。所以,东汉的时候,太尉、司空、司徒是三公。在三公之上,又设置太傅一职,称为“上公”,只不过太傅并不常设。

东汉后期,外戚专权,比如官拜大将军的梁冀,位在三公之上,只不过这不是常态。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废三公,置丞相,且曹操自己担任了丞相。

老梁讲隋朝皇帝的历史,老梁故事汇隋朝的那些事-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纵观东汉时的三公,相比秦朝和西汉的实权在握,已经是徒有虚名了。

虽然东汉时期,三公的含金量已经严重缩水,但名义上仍然是最***职,且名誉卓著。那么为什么袁家可以四世三公?而且袁绍在讨伐董卓时,还被众人推为盟主?这其实就涉及到了两汉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在西汉早期的时候,“非功不侯,非侯不相”,做官的权力被功臣勋亲集团垄断。

关于“四世三公”很多人都存在误解,认为他是四代人中出现了三个“公”,然而却并不是如此。

在东汉时期,司徒、司空、太尉被称为“三公”。所以,袁绍“四世三公”指的是,袁家四代人中都有担任三公的人选,形容袁氏一门通达显贵,“德高望重”。

一、袁安(袁绍爷爷的爷爷)

袁安(?-92年4月9日 ),是袁家第一代发达的人,曾担任司空、司徒等职位,为袁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袁敞(袁绍爷爷的爸爸)

袁敞(?—117年),子承父业,曾担任司空一职。

三、袁汤(袁绍的爷爷)

袁汤(***-153),历任司徒、太尉等职。

四、袁逢(袁绍的爸爸)

袁逢,曾担任司空一职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是什么意思呢?

袁绍的的老爸袁逢,就是司空。他的爷爷袁汤为太尉,曾祖父袁敞为司空,曾曾祖父袁安为司徒。

也就是说,袁家在四代人中,有三***到了司空、司徒这类***。

那么,司空、司徒有多高呢?

所谓司徒其实就是丞相,负责处理国家政务,类似于今天的***院总理。

至于司空,主要负责水土及工程建造,就是今天建设部部长职务,实权非常大,而且还有监督百官的人物,形同中央纪委书记。

可见,司徒和司空放在今天也是国家最重要的官员,在当年可想而知。

袁安,东汉时汝南人。袁安少年时,一次洛阳大雪全城受灾,家家挨饿受冻无法出门。洛阳令在城中视察灾情,看到大家只能扫雪出门觅食,甚至还有四处讨食的。唯独袁安门前积雪如故,从未清扫。

洛阳令进屋察看,发现袁安都快冻僵了,便问袁安怎么不扫雪出门,袁安说:“大雪导致家家都忍饥挨饿,我不应该再出门去打扰别人。”

洛阳令大为惊讶,于是举荐袁安为孝廉。

汉明帝时,楚王刘英谋反,供词牵连涉及好几千人。汉明帝震怒,下面官吏更加急切苛刻,一时之间屈打成招、被杀的很多。袁安到任后,先不去府衙,直接去监狱,将那些没有明确罪证的人,逐个清点,准备上奏将他们都放了。

下属们一听,吓得个个磕头,生怕被牵连上这种谋反大案。袁安却说:“如果处置有误,罪责我一人担当,绝不牵连诸位!”于是毅然据实上奏。

孟姜女故事是真实的吗?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历史上长期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一直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的故事,但真的有孟姜女这个人吗?

据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说的是秦始皇时期,范喜良和孟姜女刚结为夫妇。丈夫范喜良便被秦国强征去北方修长城,并在沉重的劳役中被折磨而死。但此时的孟姜女并不知自己的丈夫已死,由于思念自己的夫君,孟姜女历经千难万险,跋山涉水来到长城脚下,满心期许能够与修长城的范喜良团聚。

可是,当孟姜女来到长城后,见到的只有冰冷的长城,而她的丈夫范喜良却早已埋骨在长城下。她为此痛苦,哭声震动天地,泪水飞溅,把长城也给冲塌了一道四十里长的缺口。

但故事终究是故事,历史上其实并没有孟姜女哭长城这件事,而这个令人叹惋的故事形成却有一段漫长的历史。

据考证,《左传》记载齐国有个叫杞梁的武将,在攻打吕国时战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事情记载很简单,就是个军人出征,战死沙场,国王回国派人去安慰了一下。这中间与长城根本就联系不上。而且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也比秦国修筑长城的时间早了好几百年,但它就是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最初的胚胎。

到了汉代,这个故事开始持续发酵,《说苑》在这个故事后面续上了一段:“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而隅为之崩。”此后,《列女传》、《闺苑》等书也开始有了这个故事。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雏形了,而在这些故事里的范喜良也被考证可能就是杞梁的谐音。

可是,这些书中,既没有提长城,也没有孟姜女的名字,还不能算是情节完整的故事。后来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一首唐代段曲,说孟姜女去长城为丈夫杞梁宋寒衣服。说明到了唐朝这个故事已经演变成具有一定的情节。

直到宋代,据《北辕录》记载,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经十分完整,并且开始流传广泛,甚至于有的地方还为孟姜女修庙立像,自此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正式成型,孟姜女这个哭倒长城的烈女形象才真正树立了起来。

历史上传说的孟姜女,其中有不同的传说,《左传》中记载的是哭倒城墙,后来演变成哭倒长城,不管是哭倒城墙或是哭倒长城,其意义基本相同。而且女主角好象是同一个人,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沒有孟姜女这个人,就我个人认为,确有其人,只不过人们在她的故事中,添加了一些色彩和改动了发生的时间地点。比如现代的英雄刘胡兰,在若干年后,人民也许用神话般故事去贊扬她的事迹。

相传,在秦朝时期,有一户孟氏人家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了隔壁姜家,等瓜成熟后,两家人打开瓜一看,发现里面竟然有一个白白净净的小姑娘,两家人一商量,就给起了一个名字,叫“孟姜女”。

等孟姜女长大后,方圆十里八里的乡亲都知道这是一个温柔贤惠,聪明能干,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


这一年,秦始皇到处抓夫修长城,有一个叫“范喜良”的书生,为了躲避这样一场灾难,就从家里跑了出来,岂料在半路上遇到秦军,因为来不及逃跑,就跳进了旁边的一堵垣墙,而垣墙内,便是孟姜女家的后花园。

恰巧这时孟姜女跟着丫鬟一起逛花园,便发现了范喜良,范喜良看到孟姜女后,就急忙向她求救。


孟姜女身边的丫鬟就赶忙向老员外禀报,老员外一看,此生长得很是俊秀,与自己的女儿很是般配。便问范喜良家在何处,姓谁名甚,范喜良便一五一十回答了老员外的问题。

老两口一看,此人一表人才,举止大方,就想招他为婿,跟两人一商量,孟姜女同意,范喜良也很乐意。

不久后,两人就挑了一个吉日,摆了两桌酒席,请些亲戚,两人就拜堂成亲了。

两人成亲不到三天,就来了一伙衙役,不容分说,就将范喜良给抓走了。


这一去自然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等了一年,也没有一点关于范喜良的信息。

于是,孟姜女不顾二老阻拦,执意要去找范喜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梁讲隋朝皇帝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梁讲隋朝皇帝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孟姜女 三公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