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的茶叶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的茶叶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为什么禁止茶马生意?
因为少数民族非常缺茶。
一般靠游牧为生,平时都吃的非常油腻,但又长期缺乏蔬菜水果等,且这些东西不容易储存携带。
除了瓜果蔬菜可以解腻外,茶同样也能去的一样的效果,所以会通过一些低价格在商人手里买私茶。这样以来就会造成官茶滞销,从而影响明朝经济的现象发生。
明朝对茶的管控却有很严格的制度,比如家里的茶叶不能储存多过,超过一个月就要有牢狱之灾。
还有民间禁止贩卖私茶,如果流出关外,则基本上都是死罪。明朝几乎将茶与盐放在了一个同样的位置,这不用大惊小怪,因为茶对于边境的少数民族来说本身就占有非常高的战略位置。
大理白茶历史?
谁道人生好滋味,一苦二甜三回味。大理白族三道茶,便是借茶喻世的独有茶道,2014年11月,白族三道茶荣列***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好山好水孕生好茶,大理正是一个茶的国度。据唐樊绰《蛮书》记载,早在南诏时期,白族的先民就有“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大理即受到三道茶礼仪的招待。他在游记中有“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的记述,可见早在明代,大理白族就把饮茶作为一种品赏的艺术活动,或者说,三道茶作为大理白族独有的茶道,从那时起便开始流传。
信阳毛尖的历史?
信阳毛尖历史发展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提升,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邑人甘以敬与王子漠、彭清阁等人商量种茶,招股集资,在震雷山成立“元贞茶社”,在历史上的老茶区震雷山北麓垦荒30余亩,种茶树3万多窝,这是近代信阳历史上的第一个茶社。
“毛尖”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本邑人把产于信阳的茶叶称为“本山行尖”或“毛尖”,又根据***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叫作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
清末,受戊戌变法影响,李家寨人甘以敬与彭清阁、蔡竹贤、陈玉轩、王选青等筹集资金,先后兴建了元贞(震雷山)、宏济(车云)、裕申、广益、森森(万寿)、龙潭、广生、博厚等八大茶社,开垦茶园余亩,种茶40多万穴,茶叶生产逐渐复苏。
明朝的茶马贸易是如何兴起的?
茶马贸易,是明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往来的形式之一,而且,不仅仅含有经济目的,还有政治上的需要。那么,明朝前期的茶马贸易是怎么回事呢?
(茶马贸易图)
茶马贸易的原因,一是明朝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民生上互补的需要。内地盛产茶叶,而西北少数民族缺少茶叶;西北地区盛产良马,而内地缺少马匹。西北少数民族多是游牧民族,日常饮食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因而腥味、油腻或消化不良等常常伴随。而茶叶正好有去腥、去油和助消化等功能,所以茶叶是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必备物品。而内地多以农业为生,良马较少,而民生尤其是边防,需要大量的战马。茶马两种物资的盈余与短缺,是双方贸易的前提条件。二是中央在政治上对西北少数民族***取羁縻政策以及对抗蒙元残余势力的需要。羁縻政策,是中央***取一系列措施来收拢少数民族的向心力的统治政策。明朝初建,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卫所,给与当地部落首领***厚禄,经济上进行茶马互市,以增强对中央的向心力。另外,通过茶马互市获得的战马,中央用来配备给军队,防御或进攻北部怀有敌意蒙古族部落,以获得边境的安宁。
(茶马司遗址)
茶马贸易中的茶,主要是川陕官茶。官茶,也就是官府从地方上征收或收购的茶叶。而茶马贸易中的马匹的来源,则是大致是今天的新疆、西藏和甘肃一带。那么茶和马是怎么交易的呢?首先,明朝***在川陕产茶区设立茶课司和茶仓,茶课司负责从农户手中征收或收购茶叶,茶仓则用于储存茶叶。然后,将茶叶从茶仓运送至边境的茶马司。为了使得茶叶能够顺利地抵达茶马司,一般***用官府招募人员专人护送的方法。最后通过茶马司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茶马司,是管理茶马贸易的机构,设置在与少数民族交界的地方。为了管理方便,茶马贸易使用金牌勘合的方法。金牌勘合,就是交易双方各持一面金牌的上或下,交易时将上下号金牌放在一起,如果符合,即可交易。具体来说,明廷发放给少数民族各部落金牌,然后双方按照约定进行互市交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茶叶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茶叶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