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吴晗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吴晗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吴晗是怎么评价明史的?
吴晗是中国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在明史领域的研究工作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晗的研究涉及明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他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明史研究的开拓性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明史研究相对薄弱,吴晗通过一系列论著,对明代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来的明史研究奠定了基础。他的研究不仅关注历史人物和事件,更注重社会经济史,这在当时是具有创新性的。
2. 新史学理论的探索者:吴晗是新史学理论的积极拥护者,他提倡历史研究应关注社会和民众,强调“求真”、“求实”的研究方法,这与唯物史观精神相契合。他的这些观点对现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历史学科建设的贡献:吴晗不仅在明史研究领域有所建树,还积极参与新中国历史科学的建设工作。他主持了标点《资治通鉴》、标点《二十四史》和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等重大学术工程,对历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 文史知识普及的倡导者:吴晗致力于文史知识的普及工作,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等系列丛书,以其通俗易懂和科学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提高民众的历史素养产生了积极作用。
吴晗对明史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吴晗论明史》中。他认为明朝历史充满了丰富的政治、制度、社会和人物内容,其历史面貌和发展脉络通过真实史料得到了深刻揭示。
吴晗不仅站在中国历史阶级矛盾的视角,回顾了农民起义失败的根源,同时也指出了明朝内忧外患的局面和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是导致其衰败的重要原因。
他的评价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想了解明朝,《吴晗讲明史》和《明朝那些事》选哪本好呢?
《明朝那些事儿》堪称通俗版的《明史纪事本末》,如果想先培养对明史的兴趣,这是一套不错的入门书,看完之后可以对明朝的政治军事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我不认为《明朝那些事儿》是小说,但我觉得也不能将其视为完全的正史,虽然当年明月确实是向这个方向去努力的。但在我看来,《明朝那些事儿》还是过于美化大明了。
如果真的想研究明史,即使是玩票性质的,只看《明朝那些事儿》也显然是不够的。
吴晗是明史专家,其著作尤其是《朱元璋传》是明史研究的名著,不可不读。
此外,明史著作其实有很多,断代史方面,孟森的《明史讲义》具有开拓性质,至今在明史领域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不过语言偏文言,需要一定的古文功底。
而南炳文、汤纲所著的《明史》应当是目前最好的明朝断代史著作。
如果古文功底好的话,可以直接阅读《明史》《明史纪事本末》,不要听网上的人乱说什么清朝通过《明史》摸黑明朝,《明史》是公认的二十四史中的良史。
要了解明朝,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已是经典和必读书目,不过要想详细的了解明朝中后期的历史,我觉得韦庆远的《暮日耀光――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可能更好。
《暮日耀光》一书中对张居正在改革中所要面对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上至皇帝、太后,旁及宦阉权竖、外戚、各派言官,特别是与居正曾共事的历届内阁大学士、重要文臣僚佐都有叙及,涉及人物之多,探求研究之细,皆为同类著述所罕见。
最后,如果要想了解明朝的结局――南明,建议阅读顾诚的《南明史》,写南明,我觉得至今无出其右。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是谁?宰相制度怎么被废除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实在是太有名气了,因为每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他名字的时候,总会禁不住想起“胡蓝之狱”,更会想到与它一起陪葬的是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皇帝需要处理的政务越来越多,作为皇帝助手的宰相制度便应运而生。
从名字“宰相”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它的地位之高,宰是主宰官僚大臣,相是帮助皇帝。这样,从设置它那天起,宰相就是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那个时代的中国,可不会像今天的英国有宪法规定英王和首相的权利界限,结果必然就会出现皇权和相权之争,宰相既是皇帝最主要的助手,又是皇帝权力最大的威胁着,当遇到不理朝政、昏庸无能的皇帝时,宰相就几乎代行了皇帝的权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史,就是君主专制走向巅峰的历史,到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利越来越大,而身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更知道权利的来之不易,他希望权利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面对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
朱元璋不得不把权力平均分配给第一功臣李善长的淮西集团和第一谋士刘伯温淮东集团,让他俩相互制衡,以达到权利集中的目的,但是没想到在李善长和刘伯温的斗争中,李善长连连失利,被迫决定把淮西集团的领袖让给了同乡的胡惟庸。
在此之前,胡惟庸一直当着地方小官,但是他很有能力和政治头脑,李善长以为自己选的只是为他冲锋陷阵的先锋,却不想最后自己也被牵连。
胡惟庸还未上台的时候,有一次,朱元璋问刘伯温“胡惟庸当宰相怎么样,刘伯温回答:“如果胡惟庸当宰相就会失去束缚,不好掌控”。
事实证明,刘伯温的眼光很准,胡惟庸上台之后很快把刘伯温打倒并赶尽杀绝,刘伯温也为此丧命,胡惟庸看似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胡惟庸开始时还小心翼翼的***受贿、排斥异己。在朱元璋的默许下,他开始变得肆无忌惮、明目张胆,控制朝官对抗朱元璋,想把朱元璋变成光杆司令,最后还利用李善长弟弟和他是儿女亲家的关系,把李善长也拉入同伙。
胡惟庸更加放心了,李善长是第一开国功臣、唯一以文臣身份封公爵的人,而且胡惟庸认为李善长有免死金牌可保他一死。
对于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朱元璋一清二楚,但却一直在容忍着,不了解朱元璋的胡惟庸以为朱元璋怕了,不敢与自己鱼死网破,事实真是这样吗?朱元璋是能战胜强大的元朝、张士诚、陈友谅的绝代强人,朱元璋从未把胡惟庸当做对手,他之所以容忍,真正想解决的是站在胡惟庸身后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
就在胡惟庸还在拉拢官员控制朝堂,认为自己已经掌控天下的时候,胡惟庸案发生了。
朱元璋灭了胡惟庸的三族,一万多人被牵连其中,仅仅在胡惟庸案发生一个多月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朱元璋废除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吴晗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吴晗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