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朝历史缩影,中国明朝历史缩影图片

kodinid 2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明朝历史缩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明朝历史缩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蓝玉案历史讲解?
  2. 平江路多少年历史?
  3. 明孝陵运用了什么陵宫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

蓝玉案历史讲解?

蓝玉案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发起的一场重大政治案件。此案的起因是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从而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对功臣宿将的株连杀戮。在这一***中,不仅蓝玉本人及其家族被诛杀,连与蓝玉关系紧密的许多将校也遭到了牵连,被定为“逆党”,遭到了抄家灭族的下场。据统计,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1.5万。

蓝玉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早期在军事上有着显著的贡献,特别是在征讨北元的过程中。他曾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被任命为主帅,统帅15万大军进行北征,最终成功肃清了元朝辽东的势力。然而,随着他的功高势大,蓝玉逐渐变得骄横不法,最终触怒了朱元璋,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中国明朝历史缩影,中国明朝历史缩影图片-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元璋发起蓝玉案的主要目的是加强集权,彻底铲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他无法容忍武人拥兵自重,对蓝玉的自恃功高和骄横不法行为感到忍无可忍。因此,他利用蓝玉案这一契机,对功臣集团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

蓝玉案的发生对明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朱元璋对功臣集团的清洗达到了***,也为后来的明朝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同时,蓝玉案也反映了明朝初期皇权与将权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朱元璋对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控制。

历史学家的眼中,蓝玉案是一场政治悲剧。它不仅导致了大批功臣的死亡,也使得明朝初期的政治氛围变得紧张起来。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蓝玉案也是朱元璋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手段。通过对功臣的清洗,他成功地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明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中国明朝历史缩影,中国明朝历史缩影图片-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的来说,蓝玉案是明朝初期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皇权与将权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展示了朱元璋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果断和冷酷。这一***对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平江路多少年历史?

二千五百多年

江苏最具原味的水巷,水陆并行,历史已超2500年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坐落在江苏苏州拙政园以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一带是苏州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小桥、流水、人家及幽深的古巷在此汇聚,体现出典型的水乡特色。

中国明朝历史缩影,中国明朝历史缩影图片-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两千五百多年。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对照南宋《平江图[1]》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保持着活力。

明孝陵运用了什么陵宫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

孝陵寝主体建筑包括文武方门(即正门)、享殿、方城、明楼、宝顶(即崇丘),皆按传统的中轴线配制,并筑有围墙。明孝陵“前朝后寝、前方后圆”的陵宫布局设计和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建筑形式,开创了中国明清帝王陵寝建设规制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帝陵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明孝陵前朝后寝,前方后圆的陵宫布局设计

墓区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是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即朱元璋葬地。明孝陵寝主体建筑包括文武方门(即正门)、享殿、方城、明楼、宝顶(即崇丘),皆按传统的中轴线配制,并筑有围墙。明孝陵“前朝后寝、前方后圆”的陵宫布局设计和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建筑形式,开创了中国明清帝王陵寝建设规制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帝陵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神道

神道是从下马坊至明孝陵正门,长达2400米,曲折幽深,一改中国传统帝陵神道笔直的格局。神道又分为石象路与翁仲路两段,两边的石雕是一大亮点,分别立有高大的石兽12对和文臣武将各2对。石雕由整块石料雕凿而成,造型简朴、图案清晰、工艺精湛。每到秋季,这里的银杏和红枫也是一景,吸引着大批热爱摄影的游客。

享殿

享殿也叫孝陵殿,本来是供奉朱元璋和马皇后神位之处,原殿已毁,尚存3层须弥座台基、6块浮雕云龙山水大陛石。现在这里是明孝陵史料陈列室。

方城

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建成,底部为须弥座。而明楼就在方城之上,原本的黄瓦大屋顶已毁,后来进行了修复。沿着方城左右两侧的步道即可登上明楼。

宝顶

方城以北则是直经约400米的宝顶,也称宝城,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从方城前正中的拱门进去,里面是圆拱形隧道,爬54级台阶走出隧道,外面就是宝顶南墙,墙上有后人刻的“此山明太祖之墓”,到这里就不能再往前了。宝顶下面是朱元璋墓的地宫,没有进行挖掘。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崩殂,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长达30余年。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

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孝陵享殿等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先后调用军工10万,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去世,礼葬孝陵。朱元璋及其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诸王群臣纷纷上表劝进,朱棣在象征性的推辞两次后,于己巳日,“谒孝陵”,虽然“唏嘘感慕,悲不能止”。

有明一代,南京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尊崇。每岁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国之大事,均需遣勋戚大臣祭告。

由前后左右中五座殿宇组成、全部用条石砌筑、拱券式无梁柱的规制,以及唐宋以来帝陵地宫模仿生前居住环境的传统,明孝陵地宫的设计应该也遵循了“事死如事生”的建筑理念,地宫内部空间应该设置为主次分明的几个殿堂。考虑到明孝陵大金门顶部用石材仿造木建筑结构的形制,地宫殿堂中应该也会仿照地面建筑凿刻出脊、枋、梁、檐、瓦、额枋等古建筑构件。陵寝的主人朱元璋及先他入葬的马皇后的灵柩应该就停放在地宫主要殿堂中,并陈设祭祀用品,同时设一大缸,缸内盛香油,设灯捻,名曰“万年灯”。


主要回答两个问题:

1、布局设计--明孝陵***用“北斗七星”布局形式。七星的“勺柄”为玄宫之上的宝城、享殿,“勺身”为五龙桥、极星门、望柱,“勺头”是大金门、下马坊。

2、建筑形式--明孝陵明楼是一座五间殿堂建筑,下部为砖拱券承重墙体,上部则为木构屋面,属砖木混合结构。这种建筑形制在明代初年的官式建筑中较为罕见,同时,孝陵明楼作为明代开国皇帝陵寝首创之建筑形式,对后来明、清***陵寝建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研究它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明朝历史缩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明朝历史缩影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孝陵 孝陵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