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北镇市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北镇市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镇历史故事?
道教庙宇。在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城西二公里处。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公元五九四年),当时称医巫闾山神祠,于金代、元、明、清历次重修和扩建。北镇庙是北方镇山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周礼·职方氏》云:东北曰幽州,其山镇为医巫闾。故医巫闾山为中国北方之镇山。历代王朝不断尊崇、加封,医巫闾山隋代时期被封为“广宁公”,辽、金封为“广宁王”,元代加封“贞德广宁王”,明初改封“北镇医巫闾山之神”。据历史文献记载,从隋代开始,各镇山“就山立祠”,建庙设主,春秋祭祀。北镇庙是供奉祭拜医巫闾山神灵之所。自古游闾山者都要先到北镇庙祭拜,故有先祭庙,后游山之说。现存建筑保持着明清两代的风格。[1]
北镇庙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山下立有祠庙,始建于金代。根据碑刻记载,现在的北镇庙基本上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和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扩建的。北镇庙规模宏大,东西宽109米,南北长240米,庙内建筑从山下到山顶依山势层层向上,排列而成。庙中的主要建筑有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寝殿五重大殿,建于一个工字形的高台上。五重大殿之前又有石牌坊、山门、神马门、钟鼓楼等建筑,之后又有仙人岩、翠云屏等景致点缀。御香殿共有厅堂五间,是陈放朝廷御书和***祭祀用香蜡供品的地方。御香殿的后面是大殿,大殿是庙内整体建筑的对称中心,也是庙内最大的建筑,殿宽23.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是举行祭扫大典的场所;大殿为歇山式大木架结构,殿墙以青砖围砌而成,绿琉璃瓦顶,雕梁画栋,柱、檩均为红色;墙壁上绘有汉代至明代各朝著名的文臣武将画像32人,各具神态,惟妙惟肖,至今仍色彩鲜艳。殿内有一尊“北镇山神”的泥塑。殿的正中悬挂着清乾隆帝书的“乾始神区”铜制御匾。大殿的后面有三间更衣殿,是祭祖者入大殿朝拜前更换衣服的地方。再后有三间内香殿,是存放地方官员祭品和香火的地方。最后的寝宫,是山神的内宅,所以规模仅次于大殿。清康熙帝敬献的御匾“郁葱佳气”悬挂于殿眉的正中,大殿的周围以白色的石栏围绕。庙内还保存有元、明、清三代的石碑56通,其中有元代大德、皇庆、延祐、至顺、至正等年间的祭山、封山碑12通,明代永乐、成化、弘治、正德、隆庆和万历年间的修庙碑16通,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和光绪年间的祭山修庙、游山诗等碑28通,这些石碑在考古学研究和书法艺术上,都有着很高的的价值。
明代的广宁城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
中文名广宁城。
别名北镇。
所属地区中国东北。
地理位置辽宁省锦州市东北部。
电话区号0416。
邮政编码121300。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机场锦州机场。
火车站沟帮子站、高山子站。
明朝北镇抚司和南镇抚司有什么区别?
提起锦衣卫,可谓家喻户晓,尤其近近年来锦衣卫题材***作品的兴起,更是大大增加了锦衣卫的知名程度,那么,什么是锦衣卫,锦衣卫又是具体分成几部分,从事什么呢?
锦衣卫是大明帝国专门的军政搜集的情报部门,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为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也就是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的部门。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从那时候开始改置锦衣卫。
锦衣卫职权宽泛,因为任何人都必须接受他们的调查审讯甚至逮捕,就连皇亲国戚,也不例外。
一旦被锦衣卫逮捕,锦衣卫有权进行秘密审问,逐渐的,锦衣卫也就掌管刑狱,被赋予巡察缉捕之权。
当然,除此之外,锦衣卫还从事侦察、谍报等行动,比如也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等,例如壬辰援朝中,锦衣卫出手,搜集了日军大量的情报。
而相对于朝官来说,锦衣卫系统内部也存在着相应的官职设置体系,其最高执掌者为锦衣卫设指挥使一人,为正三品,副长官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此外有正四品指挥佥事二人和从四品镇抚使二人。
其下还有正五品千户与从五品副千户,以及正六品百户,从六品试百户,正七品总旗与从七品小旗。
主要服饰为相当不容易获得的蟒袍与高品阶锦衣卫的飞鱼服,以及斗牛服。
而在这样的规格下,锦衣卫具体分为南北镇抚司,可以简称为南司与北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镇市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镇市明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