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由谁记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由谁记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由明末清初大儒谁所传天下?
顾炎武,他生于公元1613年7月15日,是苏州昆山人。顾炎武本名为绛,字为忠清。但是因为极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的品格,从而改名为顾炎武,字为宁人,并且还自己署名为蒋佣山,而被读书人尊称为亭林先生。顾炎武不仅仅拥有极高的爱国情结,深受后人的崇敬与爱戴。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直到今日,同样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他曾著有《军制论》、《形式论》等等,‘对后世管理***与企业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1、《天下郡国利病书》由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所撰。
2、《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本历史地理著作,重点讲述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的内容以及明朝时期中国各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3、《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重要,所以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所以***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4、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原稿为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收藏,分34册,其中佚失第14册。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哪本古书记载了李时珍?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
《明史》记载了李时珍。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时期的276年历史。
明朝没有自己的史官吗?为何明朝历史被清朝黑的一塌糊涂?
这是多无知的人才能提出这种问题?无知也要有个限度吧?@农民有话 你这位提问者,你真的看过明史么?你对明史的认知是不是只限于“明史”这两个字啊?建议你看看明史,到底是美化了明朝还是黑了明朝,用一句电视剧里的台词就是:中国农民这么多,怎么就这么倒霉有你这么个败类?
把无知当卖点,人***也是无敌
明朝是有史官的,而清修《明史》并没有黑明朝。有这样认识的人基本上是人云亦云,或者是为了黑而黑,就是纯粹的看不上清朝。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对比,比一比就知道谁在黑了。举几个大家比较熟知的历史事件让大家自行判断。
第一朱标的出生之谜?
据明朝编纂的《南京太常寺日志》记载,太子朱标并非马皇后所生,而是李淑妃所生。但李淑妃他爹是朱标出生后才投奔朱元璋的,况且朱标出生时李淑妃才八岁左右,怎么可能生下朱标?
《明史》记载朱标和生母存疑的朱棣同为马皇后所生。
第二应州大捷死亡人数之谜。
- 应州大捷大概的情况(就不细说了)就是蒙古小王子率领五万铁骑犯大同,正好碰见了偷跑出来的,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朱厚照率领五万明军和蒙古军队鏖战一天多,并亲自上阵杀敌手刃一名敌军,击退了蒙古小王子。但最后双方的伤亡数字就有点意思了,《明武宗实录》记载“蒙古军阵亡16人,明军阵亡52人”双方十来万人在一起打了一天,而明武宗还亲***了一名敌兵,结果加在一起死了不到一百人。你可以想一想。
- 而清朝人大概也和你一样不相信这种奇葩的事,但又找不到具体的伤亡数字,所以《明史》直接选择不写伤亡数字,只写战斗的过程。
- 第三方孝孺灭十族事件
- 方孝孺灭十族最早的出处是祝枝山写的《野记》,之后有一些民间的,半官方等等记载则越写越邪乎,说方孝孺被杀十族,共计873人,最后只有一幼子逃脱,隐姓埋名存活于世。
- 而《明史》并没有说过方孝孺被杀十族的事,只说他被夷其族(大概率是只有父系亲戚跟着吃瓜烙了),并没有说夷了几族,杀了多少人。
- 至于其它的比如火烧庆功楼,送徐达蒸鹅什么的,《明史》根本就没说过。所以大家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看《明史》,自己做出判断,看看到底是不是在黑明朝。
明朝也有自己的史书,有记录皇帝日常工作生活的《起居注》,也有记录历史的《实录》。
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二十四史,一般都是后一个王朝为前一个王朝编撰的史书,由于上一个王朝已经灭亡,因此这套史书编著的比较系统,内容也非常丰富。
既然是后一个王朝编著的历史,那必然含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比如自己代替前朝,是天命,是民心等等。
至于明朝历史为何被清朝黑的一塌糊涂,不知道从何说起,如果你看过清朝编著的《明史》,你就会这样说了,清朝由于是少数民族的王朝,因此清朝编撰《明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笼络汉人士族之心,因此把明朝皇帝写的都不错,在《成祖本纪》中还说“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但明朝到底和汉唐谁强谁弱,我们心里其实都是明白的。但明朝遗民汉族士人看着爽就好,野史中记载的朱元璋弑杀在《明史》中基本没有提到,著名的朱元璋送徐达吃老鹅的故事,要想黑朱元璋,完全可以引用在《明史》当中,但也没有说,连英宗这样典型的昏君,都评价为较为正面,写道“有治平之象”,连被瓦剌俘虏,都写成“英宗北狩”,反而是明代自己的史书,无底线的在黑明朝,什么蛐蛐皇帝,都是明代自己人的小说笔记自己记载的,再看《明史》评价所谓的蛐蛐皇帝,没有一句负面的。为了给明朝的***背锅,还搞了一套《奸臣传》。
至于为什么如今我们觉得明朝的历史那么黑暗,原因是两个,一个是明清民间野史确实黑明朝的多,二是明朝确实有不少黑点可以黑。
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或者说是不准确的。
首先,任何一部史书都无法真实的反应当时的历史,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时代或个人的喜好和偏见,这是无法避免的,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所以,如果你认为《明史》中有错误或偏见就否定其历史价值,那么只能说要么是不懂历史,被人忽悠了。要么就是故意对清代写成的《明史》有偏见。
因为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任何一部史书都对前朝是有偏见的,都会将前朝黑的无法认可。那么,还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呢?历史已经被你搞坏掉了!
事实上,《明史》的编纂是相对比较严谨的,在整个24史中,其评价也是非常靠前的。而且,在编纂过程中,本来编写人确实故意损毁明皇帝的一些行为,但是康熙对此做过评判,要求编写人不能故意黑化明皇帝。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一些明皇帝的问题才在《明史》中被推到了大臣身上。
任何一部史书都有缺陷,《明史》也一样,但是总体上讲,《明史》的记载是比较准确和严紧的。如果你还怀疑其真实性,可以去读读《明实录》,这是明代自己编写的记载皇帝及大臣主要行为***的书籍。你可以用其来核实《明史》的记载,看看是否真的黑了明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由谁记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由谁记载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